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92314

人的一生,會遇見成千上萬的人。有的人只是擦身而過,有的人會短暫地停留,有的人則會牢牢地釘進生命裡,影響一生。

於是,看清一個人顯得尤為重要。

關於如何看人,古人給出了一種答案: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可是,人心究竟如何見,還是不得而知。

文學家豐子愷曾說:“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捨有得,看智慧。”

平常的日子裡,大部分人都不顯山不露水。但在人生的重要時刻,一個人所表現出的擔當、胸襟、涵養、智慧,足以說明他生命的底色。

01 大事難事,看擔當

北宋景祐年間,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范仲淹認為他誤國,便向仁宗皇帝進諫,對呂夷簡的所作所為提出尖銳批評。

呂夷簡毫不畏懼,反而嘲諷范仲淹迂腐,彈劾他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范仲淹不屈不撓,連上四折,鞭笞呂夷簡的惡行,因言辭過於激烈,被皇帝罷黜。

因直言被貶,范仲淹不止經歷過一次,但他似乎永遠都不會吸取“教訓”,遇見不公平的事情,他還是會力諫。

太常博士梅堯臣與范仲淹是好友,他曾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閒事。但范仲淹卻說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擔當。

我們的生活中,不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特別是與切身利益相衝突時,更會選擇明哲保身。而如范仲淹這般,不顧自身榮華富貴,始終心懷蒼生的人,顯得尤為珍貴。

誠然,你我也許很難達到范仲淹的境界,但是,

因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永遠值得信賴。而值得信賴,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02 逆境順境,看胸襟

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兩次參加會試都落榜了。這一結果,對於讀書人來講,無異于晴天霹靂,然而王陽明卻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可見,他在面對人生挫折時的胸襟。

27歲那年,王陽明終於考上進士,踏上仕途。然而,當時正值宦官亂政,王陽明的一句反抗,得罪了宦官劉瑾。他被處以四十廷杖後,扔進了錦衣衛的詔獄。

那時的王陽明,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死亡的威脅。但是,他沒有屈服,憑藉著強大的意志,他挺了過來,還在獄中研習《易經》。

其後,他被貶黜到貴州的龍場驛。在赴任途中,遭遇到宦官的追殺,但被他機智地躲過了。

到龍場後,是他一生中最落魄的日子。他受盡了欺負,也受盡了苦難。然而,他不僅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將人生的逆境當作新的開始。

正是由於這般豁達的胸襟,才使他在偏僻艱苦的龍場潛心研修,最終成為心學集大成者。

魯迅曾說:“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普通人在順境時,也許會驕傲自滿,在逆境時,大概率會自暴自棄。而

人活一世,就是一個不斷經歷起起伏伏的過程。

在順境時,保持自我,不迷失;在逆境時,勇於接受,不抱怨,才是一個人成大器的開始。

03 是喜是怒,看涵養

北宋名相富弼,被譽為有“王佐之才,宰相之器”。這樣的才華,不免遭人妒忌。

一天,有位書生在街上攔住富弼,對其挑釁道:“聽說你學富五車,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你。”

富弼謙和地說:“您請講。”

書生問道:“如果有人罵你,你怎麼辦?”

富弼搖了搖頭:“不知道。”

書生一聽,捧腹大笑:“都說你才華舉世無雙,我看也不過如此。”說罷揚長而去。

身旁的僕人不解,對富弼說:“老爺,您為何說不知道呢?”

富弼笑道:“此人一看便是輕狂無理之人,如果跟他辯解,最後不論誰輸誰贏,都是不愉快的。我跟他素昧平生,何必跟他爭論?”

《道德經》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有涵養的人,面對他人的謾罵和羞辱,不會據理力爭,而是主動讓步,避開鋒芒,問題自然“不藥而愈”。

生活中不乏這樣一種人:在大喜面前,得意忘形;在大悲之下,竭斯底里,完全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

一個控制不了情緒的人,也很難控制人生。

這樣的人,可謂之君子。

04 有捨有得,看智慧

明雲禪師曾經在終南山修行三十多年,平日最喜歡的就是栽種蘭花。

一日,禪師要下山數月,臨行前囑咐弟子,一定要好好照顧蘭花,尤其是最鍾愛的君子蘭。

某一天,一個小弟子澆了一上午的花,已經有點累了,但他還是小心翼翼地照看著。然而,越是小心,越容易出差錯。

小弟子一不留神,水壺從手中脫落,將君子蘭砸翻在地上。他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整日提心吊膽地等著師父回來責罰。

然而,禪師回來得知了此事,儘管十分心疼那盆蘭花,卻沒有大發雷霆。

他對小弟子說:“我之所以種植蘭花,就是為了能夠修身養性,而不是為了讓自己生氣。世間事本是無常,我們無需執著於心愛的東西而不捨得放下,這不是真正的修禪者。”

許多人都無法接受失去心愛之物,而像禪師這般擁有通透的心境,實屬大智。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說:“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捨大得。”

一個人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才是本事。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在失去之後,仍舊保持一顆平常心。

擁有這般智慧的人,不論世事如何變幻,總能撥雲見日,柳暗花明。

05 辨心,亦要明心

《論語》中有一句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了解一個人,關鍵看他的品行,觀察他行事的動機,達成目標的手段,在什麼事上花費的精力最多。這些細節,都是隱藏不住的。

就如同擔當、胸襟、涵養和智慧,是內化於心的修為,在關鍵時刻,自會展露得淋漓盡致。

人生不過百年,願我們都可以擦亮雙眼,辨清人心,同時提升自己的修為,臨大事時不懼,處逆境時不怨,受榮辱時不驚,見得失時不亂。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