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需要一点锋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04740251093943/permalink/658380882396545/ “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优于伟大的人。”但是善良的人容易把别人都想象成好人,心不设防,所以更容易被欺骗,被伤害。 伤害的次数多了,再善良的人也会变得冷漠。 一个人想要保持内心的温柔和善意,只有善良是不够的。善良之外,你还需要有这三样东西。
Technology, Politics, Businness, Entertainment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04740251093943/permalink/658380882396545/ “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优于伟大的人。”但是善良的人容易把别人都想象成好人,心不设防,所以更容易被欺骗,被伤害。 伤害的次数多了,再善良的人也会变得冷漠。 一个人想要保持内心的温柔和善意,只有善良是不够的。善良之外,你还需要有这三样东西。
https://www.linkedin.com/posts/%E5%A4%A9%E4%BD%91-%E6%9D%8E-004b72126_%E4%B8%8D%E8%A2%AB%E8%87%AA%E5%B7%B1%E9%9A%9C%E7%A4%99%E4%BD%8F-%E8%81%96%E5%9A%B4%E6%B3%95%E5%B8%AB%E9%96%8B%E7%A4%BA%E7%B2%BE%E9%81%B8-%E4%BD%9B%E6%95%99%E6%9C%89%E4%B8%80%E7%A8%AE%E6%A5%AD%E7%9A%84%E8%A7%80%E5%BF%B5%E5%87%A1%E6%98%AF%E6%88%91%E5%80%91%E7%9A%84%E4%B8%80%E8%88%89%E4%B8%80%E5%8B%95-activity-6955392701886259200-fWru?utm_source=linkedin_share&utm_medium=member_desktop_web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佛教有一種「業」的觀念,凡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論經由語言、思考,或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稱之為業;因此我們任何起心動念或舉手投足,可以說都是在造業。 人不可能不造業,但卻可以讓自己不要產生業障,因為一旦有了業障,就會障礙到原本該做的事、該想的念頭、該說的話,讓人進退兩難。 所謂造成障礙,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為造成他人的困擾、自己的麻煩;也就是說,因為你的緣故,造成別人或自己時間、能力、財力等的損失,以致於讓事情進行得不順利,那就是障礙了。 而且你造成別人的損失、傷害,對方可能就會來討回公道、要求補償,他們就像是你的「債權人」,而你就是一個欠債的人。如果你得罪的人很多,又經常讓很多人受到傷害,這麼一來,你自己就會常常遇到障礙,這些就成了你的業障。 如何不讓自己產生業障呢?只要我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能有益於人,也有益於己,就不會造成障礙。 可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很自私,都只想到對自己有利,而不管別人如何。這自私的我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還以為讓別人受損失就是佔便宜,殊不知這些行為雖然暫時利益了自己,可是往長遠來看,卻是對自己不利的。這種自私又自我的行為,不僅害人,而且害己,所以是很愚蠢的。 例如在團體生活中,如果我把自己的垃圾,通通丟到別人那裡,只管自己的環境乾淨就好。短時間內似乎是得了方便,但是時間一久,隔壁傳來的臭氣,同樣也會污染到自己居住的環境。 而且,我把垃圾丟給別人,別人也會把垃圾丟到我這裡,互相製造干擾、敵對,結果更是得不償失,反受其害。所以這種愚蠢的我、自私的我,是我們要解脫、要放下的。 但是當我們放下自私、愚蠢的我之後,同時也要提起「功德的我」,所謂功德的我,是指大公無私、為他不為己的我。乍看之下,自己好像沒得到任何益處,其實,當我們為他人著想時,自己一定也已包含在其中,不自私反而是我們為人處事最好、最安全的方法。 幫助一切眾生,讓他人得到利益,同時自己也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大我」的境界。如果再更進一個層次,那就是「無我」。佛法所說「無我」的意思,是指對於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計較。 也就是說,我付出一切幫助所有人,可是心中不求回饋,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做過之後就不再多想、不再多說,心中沒有牽掛,這便是無我。 這就好像佛菩薩以智慧和慈悲來廣度眾生,是用清淨的、無染的、無條件的愛心來幫助所有的人。佛菩薩因為永遠為眾生的利益著想,所以不會再製造任何障礙,因為沒有障礙,所以佛菩薩的功德和力量是最大的,不僅在這個世界上,在十方三世無窮的時間、無窮的空間之中也處處都在、時時都在。 佛菩薩以智慧處理事的業是「慧業」,以慈悲幫助人的業是「福業」,雖然都是業,但是這種業不會製造障礙,是能成長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左右逢源。像這種使我們處處都能夠自在的「慧業」和「福業」,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是人人都能夠學會的。 –本文摘自《從心溝通》
An Image of Rumi having a religious dispute: Persian Painting, particularly from the Safavid Renaissance, is one of the notable exceptions to the ban on human depiction, or aniconism, dominant…
https://www.xinjingjj.com/fxxw/63633.html 佛祖拈花,为何只有迦叶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1/01/06/1015779/what-buddhism-can-do-ai-ethics/ Buddhism teaches us to focus our energy on eliminating suffering in the world. Ms Tech | Unsplash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fostered hope that it will…
https://marginalrevolution.com/marginalrevolution/2021/03/why-are-atheists-so-unpopular.html Here is a new research paper from Tomas Ståhl: There is a widespread cross-cultural stereotype suggesting that atheists are untrustworthy and lack a moral compass. Is there any truth…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25E5%2582%25B2%25E6%2585%25A2%25E5%25BE%2588%25E4%25B8%258D%25E5%25AE%25B9%25E6%2598%2593%25E8%25A6%25BA%25E5%25AF%259F-jen-long-liu/?trackingId=wMGDrW8OSgwo1IuCA078yA%3D%3D 傲慢很不容易覺察,但是它對修行又是極大的障礙
https://www.linkedin.com/posts/jen-long-liu-121629117_%E5%B0%8F%E4%B9%98%E8%88%87%E5%A4%A7%E4%B9%98%E6%9C%89%E4%BB%80%E9%BA%BC%E5%8D%80%E5%88%A5-%E6%B7%A8%E7%A9%BA%E8%80%81%E5%92%8C%E5%B0%9A%E9%96%8B%E7%A4%BA-%E4%BD%9B%E6%98%AF%E5%85%88%E8%AC%9B%E5%B0%8F%E4%B9%98%E5%9F%BA%E7%A4%8E%E5%A5%A0%E4%B8%8B%E5%8E%BB%E5%86%8D%E8%AC%9B%E5%A4%A7%E4%B9%98%E5%A4%A7%E4%B9%98%E7%B5%82%E6%A5%B5%E7%9A%84%E7%9B%AE%E6%A8%99%E6%98%AF%E6%88%90%E4%BD%9B-activity-6706374583685140480-Wleb|淨空老和尚開示佛是先講小乘,基礎奠下去再講大乘。大乘終極的目標是成佛,小乘最高的品位,阿羅漢。這個大乘小乘從印度傳過來的。中國人從大乘入手沒有問題,為什麼?中國有儒道,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中國人學大乘教那麼容易,他有儒道做根基。如果沒有儒道就要從小乘,要用小乘經典。可是中國的儒跟道跟小乘是平級的,但是比小乘講得簡單、講得扼要,不需要小乘那麼長的時間,可以縮短,小乘一年兩年就學完了,他就直接可以入大乘,方便在這裡。小乘跟大乘不一樣的,小乘很多沒放下,大乘要徹底放下,那個很難。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我們眼見色,在見色的時候跟不見色的時候,同一個境界。就是說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有起心動念,凡夫。所以大乘難,一念不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起一個念頭。人家問問題,隨問隨答,不是我想一想再答覆你,不是的,他沒有想的;想,你就凡夫境界,你就墮落到凡夫去了。大乘裡面所講的,現在科學證明了,經典告訴我們這宇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教你放下。眼見色,耳聽聲音,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實際上一切都明瞭、都通達,他是這麼進去的。如果你起心動念,障礙了,你沒辦法解佛的意思,佛跟你講的也是白講,你不是這個根性,佛知道!佛一見面就曉得,然後跟你講的話是應機得度,很容易。講的話,我們聽到好像懂得,其實不懂,他們的對話是契入境界,我們聽話是聽他們兩個人在談話,入不進去。什麼原因?你沒有放得乾淨,你放了一些,還有一些,所以你還是有障礙。開悟,是自性,自性覺,覺了什麼都明瞭,一覺一切都覺。為什麼說是假的,全是假的?時間不是真的,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一個是空間,一個時間,空間跟時間都是假的,都是人的錯覺,十法界都有錯覺。但是十法界接觸的相不一樣,入這個境界的人知道,不入不知道。你說佛告訴我們這一彈指,一秒鐘,這個房間的現象,人、事、物,產生變化了。前一念跟後一念,我們不知道,開悟的人知道,是一念不是二念,一念他就見性了。他還有妄念、還有過去、還有未來,他就迷在一念裡頭,出不來了,這叫小乘教。一念就開悟了,馬上就把妄想、分別、執著一刀兩斷,這是證大乘。現在量子告訴我們,也是講的一秒鐘有多少念頭?跟大乘講的差不多,數目字大,無法想像。是因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是畫面,畫面從哪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妄想,妄想才有十法界,才有時間、空間。妄想沒有了,時空沒有了,這跟科學接近,所以佛法確實是科學,不是假的。恭錄自 2018/11/23餐後開示 巴黎精舍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25E4%25BA%2594%25E7%25A6%258F%25E8%2587%25A8%25E9%2596%2580%25E6%2598%25AF%25E5%2593%25AA%25E4%25BA%2594%25E7%25A6%258F-jen-long-liu/?trackingId=p055spXfEbKHbvuzJ1YFYA%3D%3D 五福臨門是哪五福 五福的說法,出於《尚書· 洪範》。 第一福是“ 長壽” , 第二福是“ 富貴” , 第三福是“ 康寧” , 第四福是“ 好德” , 第五福是“ 善終” 。 亦即壽、富、康寧、好德、考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