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91437
有人可能會想:
溝通,不就是說話嗎,那有什麼好準備的?該說什麼就說什麼啊。
但是,我們應該有過這種經歷:
有些人嘰里呱啦說一大堆,整得我們雲裡霧裡,想破頭也想不出他到底要表達什麼。
其實我們現在大部分人自認為的溝通,都是
不需要想太多,興之所至信口開河,和朋友、家人隨便聊聊可以用這種方式,但是
我們要嘗試建立
那要實現良好的溝通該怎麼辦呢?
一定要做好準備,就像我們出門去上班都要做一番準備工作:洗漱、換衣服、檢查物品等。
所以,在進行溝通之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準備。本文思路來自《金字塔原理》,大家也可以看原文哦~
全文2000字,用時3分鐘,可以先收藏~
1.注重邏輯。
有時候覺得自己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很可能是
下次要表達觀點時,把結論放到最前面,接著說支持的結論1結論2,以此類推。
2.需求和情緒分開。
你碰到過這種人嗎?囉囉唆唆、雜七雜八說了一大堆,好像面面俱到,但是仔細一想,提煉不出多少有價值的信息。
盡量把需求和情緒分開,之所以讓人覺得煩,大部分是說了太多情緒發洩的話。
3.不要用太多模棱兩側的詞。
我們總害怕把話說死,老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詞語,例如也許、大概、差不多、還可以、過一會兒、等兩天……
聽起來確實比較委婉、不強硬,但是一定達到效果。比如“過兩天把方案發給我”改成“週三中午12點前把方案發給我”,是不是更好。
4.統一認知,把“讓人聽懂”寫進意識裡。
你有沒有這種時候:“所有的字我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說什麼了。
這就是認知水平不一致,比如大學教授用術語向外行人講述什麼是量子糾纏,哪怕講得再好,別人也聽不懂。
盡量跳出我們的職業束縛,我們自己覺得很普通的事,別的行業不一定能聽懂,做方案要讓客戶聽得明白,才能成交。
5.照顧對方的情緒。
有這樣一種說法:溝通的30%是內容,70%是情緒。
如果只講是非對錯,不顧及他人的情緒,很可能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你說得都對,但我不想听”。
6.從自己的目標出發。
在和別人溝通之前,先想一下,這次溝通希望達到什麼目標,需要對方給出什麼回應。
比如經常有人會問如“在嗎,現在有時間嗎”,我們希望對方如何回答呢?如果對方正在忙碌,難道要回一句“沒時間”嗎?
我們顯然希望對方有時間,如果對方現在沒有時間,我們也希望對方告知我們什麼時候有空閒可以再次聯繫。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問題就可以換成:“現在有時間和我談一下某某事嗎?如果正在忙,麻煩告知一下什麼時間可以。”
7.進行溝通預演。
對於復雜的事,我們經常說了a就忘了b,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爛熟於心,提前預演。
當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在腦子中過了一遍以後,即使有些突發狀況需要臨場發揮,但是大的方面不會出問題。
8.不為受眾預設身份。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沒有誰是全知全能的。
我們總會錯誤地認為對方知道我們的行業,也就是乾久了,就覺得自己的工作沒什麼重要的,但是跨行別人可能壓根就沒聽說過。
所以,與人溝通時,千萬不要為他人預設身份,更不要因為對方不了解某個領域而大驚小怪。
好的溝通肯定既要會說更要會聽,要不然別人說完,我們乾瞪眼,也沒什麼效果 所以在聽別人說的要注意一下幾點。
1.不夠專心。
面對更加重要、更加複雜的情況時,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要因為困難或枯燥產生畏難心理,三心二意。
重點的可以拿筆記下來。
2.急於發言。
上學的時候,老師常常提醒眼疾手快、愛搶答的同學“先聽再說”。太著急聽不全面,發言也會有偏差。
3.反駁不同觀點。
誰也不喜歡別人否定我們的觀點,很少能在被否定的時候而心態不受任何影響。
所以建議大家盡量不要使用具有明確否定意味的表述評價他人的觀點。
我們可以先肯定一下對方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接著著重闡述自己的觀點,有針對性地用自己觀點的優勢對標對方的不足。
4.與溝通對象保持目光接觸。
如果是多人會議一類的場合,則把目光放在正在發言的人身上。
5.展現贊同性的點頭和得體的面部表情。
6.不做分心的動作或手勢。
7.適當提問。
8.能夠複述他人發言的大意。
9.不打斷發言者。
10.避免說起來沒完沒了。
11.有意識地轉換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
阿德勒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我們的絕大部分工作也都需要跟人打交道,所以好好修煉,我們也能成為既會說又會聽的溝通高手。
以上是飯糰總結的20個技巧,通過刻意練習,久而久之,你的邏輯表達能力,就能夠變得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