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92242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錢給的。(許多人這樣的認同了)

大概是因為沒有辦法,沒有選擇權。

房貸要還,車貸要還,孩子要讀書,老人要贍養,員工要發工資,房租要交錢….

生活的每一項成本都需要錢,沒有錢,或許根本就沒有資格選擇。

囤積大量的金錢,用物慾彌補內心的空虛。

慾望本身雖沒有好壞之分,但卻有主次之分。

很多人跟隨著主流價值觀努力追求金錢、美貌、社會評價等外在事物,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的需求。

這就好比我們意圖通過得到他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事實上,真正的價值是來自於自我肯定,而來自內在的慾望才是填滿你空洞內心的關鍵。

真的是為了錢,連命都不要了嗎?

現代社會中,活在工作、生活、情感、人際等多重壓力下的我們,安全感似乎正被一點點吞噬。

熬夜、莫名孤獨、經常沉默、有某些特殊偏好、不輕易相信別人……

這些都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同齡人一個個混得風生水起,就我的日子還一團糟,我能不急嘛?

試問,你的安全感是不是也丟了呢?

真正的安全感,永遠來源於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一定是由內而外的,更是別人搶不走的。”

我們拼命追求的東西,可能只是為了滿足內心不安的小孩。

在心理學上,安全感是一種信念,即相信自己存在的世界是安全的,比如:

相信自己不會被家人拋棄;

相信別人都是善良的;

相信事情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有安全感的人,不會隨著人生的際遇變化,而改變這種信念,也不需要通過物質或外界的反應來驗證自己的信念。

而每個人最初的安全感,都建立於小時候原生家庭的反饋。

一旦有負面反饋,則可能需要在往後的人生里不斷地填補內在小孩的不安。

內在創傷無形無相,卻是一股不容忽視的能量在我們的生命裡持續運作,影響甚至

我們在物質世界的

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父母給我們安全感,需要父母幫助我們區分哪些是思想,那些是情感。

在很多不正常的家庭裡面,家庭環境充滿非正常的行為,比如酗酒、激烈的情緒、身體的暴力與心理的壓抑,孩子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應付這些事情上面。

時間一長,他們的內心無法產生自尊感,所以他們會向外尋求滿足感。共依存的行為表明,這個人很多童年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一個人如果肚子餓了,他必須要吃到真實的食物才能填飽肚子,否則時間久了,他會死掉。

但是心理的匱乏感,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填補(如金錢的填補),人一樣可以活下去,只不過帶著匱乏感。

如果沒錢,那還配談“做喜歡的事”麼?

無法做到身心統一,而這又將決定你是否開心、幸福。

我們會看到很多人在選擇愛情的時候,有了很多標準,要具備哪些硬件條件,才會去交往、戀愛。

當然,大部分還是沒有那麼極端的,還是願意相信愛情的。

只是有另外一些理由支持他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先有溫飽問題後有愛情問題。

在他們的眼裡,渴望愛情,也尊重現實。

現實的情況卻是,你很難遇到一個極有豐厚物質條件的人,同時也非常地愛著你。

那樣一個高富帥或白富美,注定不是你的菜。

那麼這個問題,選擇現實還是選擇愛情,就成為了一個需要面對的事。

我們所追尋的不是金錢和物質本身,而是金錢帶給我們的自由。

我們以為金錢可以帶給自己自由,可是,得到想要的金錢和物質後,幸福感與自由離自己更遠了。

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果我有錢,我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


 

許多人喜歡幻想!

我們現在的思維,其實都是被過去綁架的。

我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和對世界的認知,就像一個思想的牢籠,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

生活沒有了燈塔,縱是富可敵國,你的生命力就會在一堆數不完的錢幣中,逐漸枯萎,而你的人生也將陷入到無窮無盡的虛無中。

世界上有一種讓人畏懼的痛苦,那就是精神層面永無止境的虛無,它絕不會是你最終想要的。

並且“財務自由”的定義永遠都在變,也許是一千萬、也許是一個億、也許是兩個億,除非我們學會瞭如何去覺察自己的慾望和內在的匱乏。

一沙一世界,一念一菩提。

生命中的匱乏感會引變為對情感的索取或對金錢物質的過度追求;

見過情感失意的女人拼命買東西來安慰失落的自己吧?

對權力名利的過度渴望也體現出了內心的虛弱;

不願意花時間陪伴父母就用金錢來減輕自己的愧疚感……

不過很多時候,出於這樣的潛意識需要而得到的金錢經常會引來很多不安,無法真正與金錢和平共處或者說坦然地享用金錢。

因為生命當中的孤獨、死亡、自由、生命的意義這四個與心靈終極關懷相關的生命課題是無法用金錢來填補的,有意思的是:

你對金錢的態度,會將你內在對這四個課題的認知告知給這個世界。

很多人每天唯一動腦子的時間,就是思考今天要吃什麼、雙十一買什麼,自己比朋友條件優越。

卻很少想過:

這些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正在消耗你寶貴的精力(生命), 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曾因提出“自我損耗”理論而名聲大噪。

所謂自我損耗,儘管你什麼都沒做,但是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分散精力,就是在損耗你的心理能量;

每消耗一點心理能量,你的執行能力和意志力都會下降。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每天把精力消耗在這個層面,也只能活在一個狀態下。

如果你對自己的存在感到自卑,對自己的內在覺得匱乏,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那麼就算你現在擁有很多錢,你也一樣處在恐懼之中,你會恐懼失去,恐懼失去後不能再得到。

去試著做一些你不曾做過的美好事情,一頓美妙的晚餐,一件性感的裙子,美麗

的鮮花,做個美甲,裝修房子…告訴自己“我值得擁有美好的一切”。

你存在,才會感到整個世界存在。

你看得到陽光,才會感到整個世界看得到陽光。

你失去平衡,才會感覺整個世界失去平衡。

你消失,世界也隨之消失。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