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rts36.com/article.php?id=86023

人生四十,半生已過。

孔子云:“四十不惑”。

但當四十的這道門檻真正擺在我們面前時,才發現四十既惑且難。

有生活的一地雞毛,有工作的不上不下,有身體的日漸滑坡,有未來的迷霧重重。

但正如梁實秋所說: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

人到中年,不應被生活的暴擊所擊倒,也不應因世俗而迷失。

面對人生中的種種矛盾,不是逃避,而是要學會選擇。

選擇對了,人生自然也就順了。

人過四十,向左向右
Close this ads

一邊是位子,一邊是孩子

都說中年人的背脊上扛著三座大山:賺錢、老人和子女。

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一切重擔都扛在了自己肩上。

生活的壓力和家庭的責任,催促著我們不得不向前奔跑,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可跑著跑著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飯局越來越多,加班越來越長,陪伴家人的時間卻被壓縮得越來越短。

戴安娜曾說:“真正的成功,是陪伴家人。”

花有重開日,人生無再來時。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陪伴家人的時間有限,錯過了就會遺憾。

曾經看過一個短片,名字叫做《共享爸爸》。

威廉是一家名為“共享爸爸”公司的員工,日常的工作就是向那些需要爸爸陪伴的家庭提供租借爸爸的服務。

這些家庭並不是沒有爸爸,只是因為爸爸們太忙了,沒時間陪伴家人。

作為公司骨幹,威廉工作努力,成功扮演過200多個家庭的爸爸,並深深為這項工作而自豪。

直到有一天,他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那天晚上,威廉回到家,透過窗玻璃看到房間內歡快的生日PARTY,還有一位由他同事扮演的爸爸。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急急忙忙扮演著別人的爸爸,卻忘了自己也是孩子的爸爸。

在短片的結尾,威廉說:

“在這個時代,什麼都能共享,但對家人的愛,只能定制。”

餘生很貴,陪伴家人從來不是浪費。

擁有的時候,總覺得人生很長,不在乎一時一刻的陪伴;

但當失去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家人之間的羈絆是如此脆弱。

孩子已經長大,來不及和你親近;父母已經老去,而你卻渾然不知。

事業,可以一直做加法;人生,卻是不斷在做減法。

但即使事業再成功,也無法追趕時間的流逝,彌補陪伴的缺失。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人到中年,要找到事業與家庭的平衡點,為事業拼搏的同時,也要給家人以陪伴,給歲月以溫柔。

人過四十,向左向右
Close this ads
人過四十,向左向右

一邊是面子,一邊是“裡子”

中年人大抵都有兩副面孔:人前戴著面具,八面玲瓏;人後卸掉偽裝,回歸孤獨。

姜文就說過:“中年是個賣笑的年紀。”

他們把自己活成了一張“面子”,不斷向外建立關係,把一面之緣稱作朋友,將一杯之交當做人脈。

可走著走著就發現,你口中的“兄弟”已經忘了你的樣子,你也早已記不起朋友圈裡的“好朋友”的名字。

一項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一生,交往的朋友個數是有極限的。

彼此留有模糊印象,並無實質性往來的,是60個;

雙方熟悉,偶有交流的,是30個;

知根知底的真正朋友,只有10個。

也就是說,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建立起來的人脈,大部分都是無效人脈。

終其一生,我們遇到的人很多,但能稱為知己好友卻是鳳毛麟角。

與其讓自己被社交的“面子”所綁架,不如狠心斷捨離,留下真正能與你交心的“裡子”。

在明代的“吳中四才子”中,唐伯虎是最愛社交的一個,文徵明是最“宅”的一個。

不同於唐伯虎風流曠達,交友無數,文徵明是個不太喜歡社交的人。

有一次,寧王朱宸濠在蘇州廣招人才,唐伯虎勸說文徵明與他同去,文徵明卻甘願淡泊自守,不願前往。

但結果呢?

唐伯虎四處結交,呼朋喚友,卻在科考時被人陷害鋃鐺入獄,成為門客後因寧王造反被連累。

曾經那些與他稱兄道弟的朋友,也在唐家沒落後對他避之唯恐不及。

而文徵明要么就不交友,要么就用心交友。

他的朋友雖不多,但都是名聲斐然的人物,如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蔡羽、湯珍。

他與朋友們交流思想,提升自我;互相幫助,共渡難關。

亦舒曾說過:

“我只有一​​個一生,不能慷慨贈予我不愛的人。”

人海茫茫,我們遇到的大多數人,只能陪我們走一程。

而真正的朋友,卻是可遇不可求。

在朋友圈對你毫無意義噓寒問暖之人,或是在燈紅酒綠中與你推杯換盞之人,都是虛浮的“面子”。

真朋友不會虛情假意,不會一味索取,平淡如水,卻能潤物細無聲。

這些朋友,才是真正的“裡子”。

葛洪說:

“詳交者不失人,而泛交者多後悔。”

朋友在質不在量,捨棄了虛無縹緲的“面子”,才能贏得最為珍貴的“裡子”。

人過四十,向左向右
人過四十,向左向右

一邊是保命,一邊是拼命

《繹志》中說:

“人之生也,以中年為界。中年以前,處乎日增者也。中年以後,血氣日衰,形容日瘁。”

四十歲以前,總覺得自己有無窮的精力,可以肆無忌憚地揮霍;

四十歲一過,無力感隨之而來,身體機能漸漸老化,健康也逐漸下坡。

不過對於中年人來說,這似乎是逃不開的宿命。

中年一到,賺錢成了逃避不開的責任,而付出的代價就是身體。

於是“保溫杯裡泡枸杞”成了中年人的標配,他們一邊喝保溫杯裡的枸杞水養生,一邊東奔西跑地忙碌。

為了賺錢透支著身體的健康,用賺來的錢養生,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斯賓諾莎說:“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責任。”

深以為然。

浙江衛視主持人華少,曾在節目裡自爆身體“垮掉”的經歷。

日常高強度的主持工作,熬夜是家常便飯;工作上的應酬需求,喝酒喝到吐也常常在所難免。

長期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再加上極大的精神壓力,讓他的身體迅速垮掉。

最嚴重的時候,兩根血管爆裂,一次吐血500cc。

人過四十,向左向右

也是從那時候起,華少開始反思:把賺錢放在身體之前,是不是錯了?

聽過這樣一句話:“健康是1,其他是0。沒了前面的1,0再多也還是個0。”

只可惜我們常常本末倒置,拼命揮霍身體,追求金錢與名利。

殊不知,你用盡全力所建立的一切,只要一次重病,就會轟然倒塌。

中年人的健康,是一種責任。

擁有健康,才有繼續奮鬥的資本和享受生活的保障。

要記住,人生不是一段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別讓自己在中途就倒下,累的時候千萬別硬扛。

慢下來,歇歇腳,懂得為身體蓄力,才能在下半場持續發力。

人過四十,向左向右

一邊是養老,一邊是怕老

鬱達夫寫過一句詩:

“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年輕時,我們都做著“退休養老夢”,希望早日實現種花養魚,環遊世界的夢想。

可當這一天真正逼近的時候,“變老”這個事實又毫無保留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於是擔心焦慮又成了中年人的常態。

擔心老無所依,擔心被人嫌棄,擔心錢還沒存夠。

但其實,衰老是生命鏈條從起始到終點的自然過渡。

與其糾結最終的結果,不如認真過好當下每一刻。

看《少年說》時,一位老人讓我印象深刻。

他的外孫在高台上喊話:“姥姥,您已經是70多歲的人了,不年輕了。能不能讓我們省點兒心,別再出去工作了?”

姥姥問:“你覺得70歲的人應該做什麼呀?”

少年說:“帶娃,遛彎,搓麻將,跳廣場舞。”

姥姥卻說:“有些老年人是這樣的,但那不是我的生活,我希望能夠有我的人生價值。”

人過四十,向左向右

一個人的衰老,從來不是年齡上的增長,而是心態上的消極。

梁實秋說:“四十歲只是人生的開始。”

人生,不是狹窄逼仄的幽暗森林,而是越走越寬的廣闊大道。

黃宗江在《梨園三記》中說:

“人壽四十,如日當中天,前事為師,前程似錦。”

認真生活的人,何懼老之將至?

在變老的路上好好生活,不為未來憂愁,亦不錯過當下的每一刻。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把前面的路鋪好了,後面的路自然不會差。

行走半生,一晃中年。

壓力與責任接踵而至,浮華和喧囂此起彼伏,而我們就處於各種矛盾的中心。

其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各種問題,關鍵在於你如何選擇。

選擇對你來說珍惜的人,就不會為錯過而追悔莫及;

選擇對你來說重要的事,就不會因為選錯而徒留遺憾;

選擇對你來說正確的路,就不會為迷茫而失去方向。

往後餘生,願你拿得起,也放得下;扛得住,又看得開。

點亮【在看】,願你能勇敢面對生命中的狂風驟雨,亦能在自己的小院淡然地開出一朵小花。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