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77324

120年前,倫敦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土木工程師布斯,去參觀一個車廂除塵器的展覽。

展覽上,除塵器通過強力的氣流先將灰塵吹起來,然後把吹起來的灰塵進行壓縮,最後收入容器。

這種方法不僅不能把灰塵清理乾淨,且操作過於麻煩。

於是他開始思考更完美的解決方案,反复琢磨後,他產生了一個想法:“既然可以利用強力氣流把灰塵吹進容器,為什麼不改成直接吸入容器呢?”

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變通,從吹風變成吸風,吸塵器就此誕生。

讚歎他高明的同時,不禁感慨,有些人之所以很厲害,是因為他們為人處世時比普通人多了某些特質。

而正因為這些特質,讓人與人之間有了“普通”和“厲害”的區別。

今天,有書君帶來了4個讓人變厲害的特質,幫助大家成為別人口中那個厲害的人。

讓人刮目相看的4種特質

勝利不難,持之為難

中國乒乓球史上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

她累計奪得了18枚世界冠軍獎牌,獲得了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

儘管早已摘得多枚獎牌,但她並未因此有半點鬆懈。

在國家隊期間,她每天都要讓自己比別人多完成一點訓練任務。

隊裡規定上午訓練到11點,她主動把訓練時間延長到11點45分;隊裡規定下午訓練到6點,她每次都要練到7點以後;隊裡規定晚上練到9點,她晚上11點多才走。

她就是鄧亞萍。

為了讓冠軍保持下去,她的努力還遠不止這些。

練習全台單面攻時,她把沙袋綁在腿上,面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兩個小時。

進行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連珠炮似的打來,她一絲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個。

而這些,都是隊裡訓練任務之外,她給自己制定的超額任務。

甚至在運動之外,她還是學業的優秀保持者。

記得鄧亞萍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滿貫,那麼清華獲取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和取得劍橋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 ”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生活中沒有什麼難事,別人可以做好,我們肯定也可以。

但不要忘記,有能力做好並不值得驕傲,值得驕傲的是持續把這件事做好。

就像我們經常會困惑:

為什麼我們實力差不多,他卻不知不覺的又是升職,又是加薪。

為什麼我們經濟水平相差不大,他沒過幾年就買了車,買了房,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殊不知,所有變好的背後,都是別人把優秀保持了下去,而我們卻一次次鬆懈,彼此的差距就此逐漸增大。

所謂厲害,無非是讓自己比別人多執著一點,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讓人刮目相看的4種特質

以小見大,舉一反三

《淮南子·說山訓》有言:“以小見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意思是,從一片樹葉的凋落就能知道秋天的到來,可以從一件小事延展到與之相通的其它事情上。

為人處世時,我們若總是局限於眼前所看到的事物,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將會止步不前,甚至越來越平庸。

只有讓自己擁有“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隔而觀全局”的能力,才可能在當前狀態裡有所突破。

1956年,松下電器與日本生產電氣的大阪製造廠合資,創辦了一家公司。

當時,新創辦的這家公司只生產電風扇。

時任總經理的西田千秋覺得公司產品略顯單一,便想要開發新的產品。

於是,他便試著探詢老闆松下的意見。

當時,公司的電風扇製造雖然做得相當卓越,但其它產品卻尚未涉足。

在此顧慮下,老闆松下否定了他的建議。

儘管如此,西田千秋也並未因老闆的回答而放棄研發新產品的念頭。

在他看來,雖然沒有涉足其它領域的把握,但作為當時電風扇的龍頭公司,肯定可以研發出同領域內的相關產品。

於是,他便偷偷開啟了新產品的研發之路。

四五年之後,老闆松下再次來到這家工廠視察,看到廠裡正在生產暖風機,便問他:“這是電風扇嗎?”

他說:“不是。電風扇是冷風,這個是暖風。”

就這樣,西田千秋把一家專門生產電風扇的工廠轉變成了一個風的家族,電風扇、排氣扇、暖風機、鼓風機、換氣扇……

松下公司也因此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荀子·非相》有言:

“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或許,生活的困頓就源於我們安逸於眼前,而那些厲害的人總是看得很遠。

有時候,試著讓自己學會舉一反三,生活便能走進一個充滿驚喜的新天地。

讓人刮目相看的4種特質

不疾不徐,穩中取勝

古希臘有句名言:“穩定慢行也能走遠。”

生活中,多數人做事都習慣急於求成,認為只要夠快,就能把事情做成。

一頓猛衝,結果發現事情非但沒有迅速完成,反而因為貪多求快,最終無法做到自己的預期效果。

1911年,南極還是一個充滿未知的、尚未被開拓過的領域。

當時的科技遠不如如今這麼發達,惡劣的天氣、複雜的地形、往返2000多公里的距離讓南極探險變成了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

儘管如此,依舊有很多人想要一探究竟。

其中有兩支考察隊,一支是由5名隊員組成的阿蒙森團隊,另一支是由17名隊員組成的斯科特團隊,他們相繼從北歐出發。

兩支隊伍雖然起點相同,結果卻是天差地別。

阿蒙森團隊,無論環境是否惡劣,他們的行進準則只有一個:日行20英里。

天氣好時,他們堅守紀律,完成20英里後就紮營休息,為下一次的行動做足準備;天氣不好時,哪怕行進速度很慢,他們也依然堅持完成20英里的每日目標。

反觀斯科特團隊,則比較隨心所欲。

天氣好的時候,他們走得非常迅猛,一天可能會走上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而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們就躺在帳篷裡一步不動,吃東西、嘮家常。

最終,阿蒙森團隊不僅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支抵達南極點的團隊,並且全員順利返航,被人們永遠銘記。

而斯科特團隊看似人數佔優,勝率較大,卻永遠埋葬在了南極。

軍事家左權曾說:

“一定要抓住一個穩字,堅持不驕不躁,不惶不恐,以守為攻,以靜制動的原則。”

要知道,我們不需要與任何人比較,在自己的節奏裡,凡事求穩,不急不躁,早晚會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會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那些所謂的驚喜,都會在我們穩紮穩打的狀態裡不期而至。

我們,也將變成別人口中那個“凡事不慌,從容取勝”的人

讓人刮目相看的4種特質

窮則思變,學會轉彎

人一輩子,會經歷無數事情,從而總結若干經驗。

可是當我們帶著以往的經驗處理問題時,難免會因為這些經驗限制了我們處理問題的方法。

諸葛亮曾說:“善出奇者無窮於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是說,善出奇謀的人,行事方法就是天地自然那樣變無窮,像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遇事多從幾個角度考慮,人生便會有更多的可能。

堯帝時期,洪水氾濫,民不聊生,堯帝便命令鯀(gun,三聲)治水。

接受命令後,他便用當時最常用的夯土技術進行治水。

他命人把土堆一層,然後四周用木板固定,石鎚捶打夯實,接著再堆一層,繼續捶打夯實,這樣一層一層疊加就構築成了土牆。

但當時連續下了9年的大雨,洪水異常兇猛,這樣的土牆哪裡抵擋得住。

儘管土牆一次一次被沖垮,可他卻並不汲取教訓、改變方法,依舊固執地一次次築起,如此連續堵了9年不見成效,堯帝盛怒之下處死了他。

就這樣,治水的任務落到了他的兒子大禹肩上,大禹接手後,一改父親墨守成規的方法,將“堵水”改為“治水”。

他明白,這樣兇猛的洪水只靠堵是不行的。

於是,他根據山脈地形,採用疏導的方法,開溝掘渠,使洪水從江河流入了大海。

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康有為說過:

“變或可存,不變則削,全變乃存,小變仍削。”

為人處世時,我們一定要克服僵化的思維,從不同角度多觀察,多思考。

當思維不再單一,遇事能夠靈活變通,許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凡事要學會打破條條框框,以善於變通的思維應對世事,我們才得以安身立命。

聽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能力都被他身上擁有的特質所決定,厲害與否,無非是特質數量與質量的問題。”

深以為然。厲害的人之所以很強,是因為他們善於查缺補漏,懂得為自己增值。

要知道,願意進步的人終將會變得優秀。

不斷修煉自己的路上,我們也終將越變越好,直至會成為別人口中那個厲害的人。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