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88609

在《2019年社交網絡行業研究報告》中有這樣一個數據:

30.5%的用戶,發原創內容朋友圈的頻率降低了。

曾經,我們滿心歡喜地在朋友圈記錄美好生活的點滴。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淡出了朋友圈,不再把朋友圈當成情緒的宣洩地。

因為人人都漸漸認識到,生活是自己的,與旁人無關。

心裡的垃圾,不要倒在朋友圈裡

今山事在《一杯茶垢》裡說:

“在這個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有很多情緒,注定只能獨自吞嚥,可與人言說者,不足一二。

蔡康永曾經說過:

” 我的情緒從不發表在朋友圈,是因為我怕會麻煩到人家。”

因為你一發不開心的東西,朋友就有義務過來安慰你。

長此以往,過來安慰你的人就越來越少。

人與人相逢,都帶著各自的故事。

對於大部分的過客,如果他們能夠普普通通地喜歡你一下,摸摸你的葉子,親親你的花蕊,就已經足夠慶幸了。

如果貪心地希望把地下盤根錯節的根係都連根拔起,翻到天光之下,要求旁人都喜歡這樣的你,就是種奢望了。

大家都很忙,針也沒扎到別人身上,沒有人會停下來安撫你的小情緒。

不是所有情緒,都適合展現在人前。

Close this ads
心裡的垃圾,不要倒在朋友圈裡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說:

“社會和人生是個大舞台,每個成員作為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在觀眾面前塑造的形象。”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哪怕生活千艱萬難,也要保留一絲體面。

就像電影《唐人街探案》裡,秦風問唐仁:

“你為什麼來泰國?離家這麼遠。”

唐仁說:

“有哪個人在國內混的舒坦,願意出來呢?

留下有留下的原因,出來有出來的理由。

這世上,比所有人瞧不起你還難受的滋味,就是讓所有人同情你。”

掩藏好自己的脆弱和不堪,就是成年人最後的體面。

在成年人的社交中,有個潛規則是:大部人都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好太多。

朋友圈是雲上公共區域,也是大型人際修羅場,這個萬花筒照出了人心,照見了人性。

多少人看到你過得不好,內心看不起你;看到你過得好,默默羨慕嫉妒。

人際關係是不斷變化的,當時的甜蜜截圖可能會因為關係的變化而變成厲害的武器,負面情緒也如此,這是很危險的。

於是大家開始形成一種默契:你是個成年人了,要開始學會和情緒獨處了。

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

那些單純的記錄、想與人訴說的心情,終究還是成為了權衡利弊後的放棄。

人生多的是不易,不哭,不鬧,不發朋友圈。

對待負面情緒不是壓抑它,也不是發洩它,而是要安頓它,找到它的來處,才能知道它的去處。

想盡辦法尋找解決問題之道,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心裡的垃圾,不要倒在朋友圈裡

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不太愛發朋友圈的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

有人答:

“他一定過得很好,因為他想要分享的人大概就在身邊。”

也有人答:

“他一定很成熟,因為他獨自消化了所有的情緒。”

悲觀的人總是向外界索取安慰,而樂觀的人則懂得,你對生活微笑,生活才會報以你微笑。

那些真正厲害的人,早已不作聲響,暗自消化了各種情緒。

曾經有個獵人進山打獵,但大雪封山,只能穿過一條冰河,冰河有裂開的風險。

獵人思來想去,只能硬著頭皮爬過去。

爬了很久,他突然覺得冰河要裂開了,於是停了下來,一個勁地抱怨天氣惡劣,自己運氣不

佳。

最後,獵人死了。

冰河沒有裂開,他是被凍死的,而對岸離他僅有一步之遙。

“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

意思是說,牢騷太重的人,他的人生道路阻塞就多。

成年人的世界,人人都是一邊崩潰,一邊負重前行。

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負面情緒,簡直舉步維艱。

那些還沒說出口的話,那些無人觀看的眼淚,都消化在了每一步走過的路上,四下無人的夜裡。

然後在被問起來的時候笑著說一句,沒事啊。

不把朋友圈當成樹洞,或者垃圾情緒宣洩場,因為經營好你的朋友圈,就是經營好你的人品。

心裡的垃圾,不要倒在朋友圈裡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做一個大場面的人,向著大格局開拔行進,而不是被卑微、短視、糾結、狗屁倒灶和雞零狗碎下降頭。”

別讓你的朋友圈總是烏云密布,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看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因為,生活總是偷偷獎勵,那些樂觀的人。

這世界有時很壞,願你能被溫柔以待。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