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戒律:嘴上有尺,心中有度,腳下有路
Close this ads

1、知事不聲張

聽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無兒無女,以修鞋為生。

每天中午,他都會在鞋攤附近的一家包子店買飯。

結賬時,他會拿出一張儲值卡遞給店員,店員接過卡認認真真地結賬。

每隔一段時間,老人就會問一次:“還有錢嗎?沒了我就現金付。”

店員總會說:“還有。”

每每聽到這兩個字,老人就放心地提著包子回到自己的修鞋攤前,心滿意足地開吃。

但老人不知道的是,他手裡的那張卡存了200元的儲值卡,兩年來一分都沒有少過。

最初,老人去包子店時,老闆想免費請他吃飯,老人說什麼也不肯接受。

於是,有一天店鋪推出了充值儲值卡活動,說存200元,吃包子買一送一,老人也存了錢在卡里。

之後老闆交待店員,不要動這張卡里的錢,並且,如果老人問起,就說這卡里還有錢。

真正的善良,不是大張旗鼓的施捨,也不是人盡皆知的幫扶,而是不動聲色的善意。

《弟子規》裡就有這麼一句話:“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畢竟,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

看破不說破,懂得給別人留幾分面子,才是最高級的情商。

五台山有一副對聯就勸誡世人:“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

2、知人不評人

最近,我特別害怕碰見鄰居薛阿姨。

剛認識她時,只覺得她熱情,你做什麼,她都會指點一二,幫你出謀劃策。

但時間一長,卻覺得她過分熱情,誰家的事兒,她都會說上兩句,誰做了什麼,她都會評價一番:

“張家閨女嫁給一個矮子,真是好可惜。”

“李家孫女兒三歲了還不會說話,發育可真夠遲的。”

“你看看老王,都胖成那樣了,還一直吃吃吃。”

“你看看老趙,整天就知道跳廣場舞,真是沒有孫子要看啊。”

……

一開始,她身邊總是圍著一群人來聽八卦。後來,大家都慢慢疏遠了她,因為大家都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被她當成談資來到處宣揚。

有一次,看見薛阿姨和王阿姨在院口吵了起來,王阿姨平時不善言辭,但關鍵時候嘴卻利索,指著薛阿姨說:

“老薛,我家閨女怎麼樣是我家的事兒,不用你像是大喇叭一樣到處宣傳……”

說得薛阿姨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的。

生活中,總是有人把別人的難堪當成閒話來說,把別人的痛楚,當成八卦來傳。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夾帶著個人偏見的流言傳來傳去,不僅會給當事人造成心理負擔,也會讓自己的名聲受損。

韓寒曾說:“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麼。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

不妄自評價,才是對一個人最好的尊重。

《格言聯璧》中有句話說得好:“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

Close this ads

3、知理不爭辯

前兩天,《老友記》特別篇開播,引發無數人懷舊。

還記得里面有這麼一個片段,考古學教授羅斯和按摩師菲比是一對好友。

一次閒聊中,按摩師無意中說起她不相信進化論,但沒想到,這一下子就把教授惹急了。

按摩師不想好友過多糾結,便說她相信了。教授卻沒完沒了,還對按摩師的敷衍感到懊惱。

第二天,教授特意向學校請了假,並且借到各個時期的化石來找按摩師,只為了真正說服對方。

兩人因此又爭論了許久,按摩師忍無可忍,便說:“你如果有閒工夫和一個按摩師爭論進化論,還不如多寫幾篇論文,去為考古屆做做貢獻。”

教授這才恍然大悟,和一個外行爭辯進化論,即使對方接受了,能怎麼樣呢?即使對方不接受,又能怎麼樣呢?

這樣無謂的爭論,不僅耽誤了工作,甚至還有可能疏遠了朋友。

伏爾泰曾說:“持久的爭論,意味著雙方都是錯的。 ”

畢竟,認知不同,不必較勁,角度不同,不必說服。

與其浪費時間,陷入無止境的爭論中,不妨跳脫出來,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兒。

《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真正的聰明人,懂得看自己的風景、走自己的路,也懂得尊重他人的世界、理解他人的觀點,不做一味的爭辯。

4、不說,不評,不爭辯

海明威就曾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學會閉嘴。 ”

聰明人,懂得什麼是分寸。

知道了他人的難處,他們不會到處聲張;

知道了他人的短處,他們不會肆意評價;

知道了世間的真理,他們也不會強求人人讚同。

畢竟,嘴上有尺,腳下方能有路。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