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rts36.com/article.php?id=84972
生活中,我們通常認為上進心是一個優秀的品質: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難道不是真理嗎?人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還不如死掉……
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當“變好”成為一種“惡智”時,你所謂的上進心反而會拖累你。以下,Enjoy:
01
這樣的事
在你身上發生過嗎?
小A在一次考試時,因為老師說了句“還有五分鐘,你怎麼還沒有寫完”,就慌了起來,後面寫的字就有些潦草。之後他認為如果字寫得更好,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從此開始苦練書法,也參加了書法培訓班。
這樣的努力不但沒有讓他寫出更好的字,還讓他的成績變得更糟——他已經不是在關注寫的內容,而是關注書法本身。越是關注書法,他越擔心寫不好,結果就真的寫不好了……
另一個主人公小B上中專時競選學生會幹事,因為緊張而說不出話來,從那之後他就非常在意自己在人前的表現。
去單位實習,他雖然年紀小,卻逼著自己表現得老成和穩重,生怕露出一點幼稚的跡象,整天表演比他的本職工作還累——一開始僅僅是和領導在一起緊張,擔心不能給領導留下好印象,後來慢慢泛化到所有人。
後來,他的“上進心”又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不要緊張,要淡定自若。可他壓根就做不到,最後不得不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兩位主人公都在逼迫自己變得更優秀,卻適得其反,究其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上進心”的病態。
這種人在聽到“要接受平凡、有缺點的自己”時,往往會認為這是“負能量”的話,並且極力為自己的“上進心”辯護:上進心有錯嗎?為何別人有上進心就是對的,而我有上進心就是病態?
那麼,到底什麼是病態的上進心呢?
02
病態上進心的幾種表現
第一,正常的上進心是一種“希望”,而病態的上進心是一種“逼迫”
每個人都希望變得更好,但不是要求,更不是強求。
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沒有錯,但要求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一個本來話不多的人,非要求自己成為一個能說會道、被所有人歡迎的社交能手,這種逼迫往往不會讓他變得更會說話,反倒讓他對說話更感到恐懼,更討厭自己。
一些人可能會反駁說:“我的要求也不高呀,畢竟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其實他們眼中的“普通人”一點都不普通,並沒有和每個人都能處好關係的“普通人”。
當我們拿“普通人”當藉口,只是看到了他的優點,而無意識地忽視了他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第二,正常的上進心是興趣,而病態的上進心是手段
當我們出於對一件事本身的熱愛去做這件事時,自然會多花精力做得更好。但病態的上進心出發點只是想證明自己的“優秀”,以維繫理想化自我的幻想。
自我實現是在發自真我需要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自己的潛能,並且能夠用真實的情感與他人及這個世界相處:
愛一個人並不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洞;
做一份工作是發自內心的熱情;
做自己,而不是隱藏真實的自己以給人留下完美的印象。
簡而言之,這樣的人活得真實、自然。雖然不夠完美,但能夠接納真實的自己,而不是活在虛榮中。
病態的上進心僅僅是一種減輕自己內心焦慮、維繫自負幻想的手段,雖然它表面上是一種人類的純真情感,其實不過是一種誇張的模仿罷了。
第三,病態的上進心是虛假的
為了人際和諧做一個老好人,不代表他真心接納他人;
為了權力而執著,不代表他熱愛事業;
表現出善良與美德,不是因為他心中充滿愛……
這樣的人只是為了安全感才表現出無限的熱忱,這一切不過是對完美的表演,不是出自內心的情感。
一些學生因無法保持優異的成績而無法接受上不了重點大學的結果,看似他是一個有上進心的學生,但這不過是出於一種無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恐懼。
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優秀的人,不願讓別人發現真實的他。
第四,病態的上進心具有盲目性
病態的上進心會讓人“飢不擇食”,不加選擇地執著於可以給他安全的東西。即使在外人看來荒唐至極,他卻可能置身迷霧之中而不知,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一些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對不切實際的目標非常執著,因為執著和盲目,也非常容易被誘惑,甚至有時越是可疑,越會堅定地去捍衛它們,並證明它們是合理的。比如為了發財,不惜投機取巧,觸犯法律。
03
決定我們追求的
不是恐懼,而是真心
正常與病態的“上進心”不是量的區別,而是質的不同。因此,並不是少一些就好了,而是要想清楚你為什麼這麼做。
就像希特勒和愛因斯坦都有“上進心”,結果卻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無意識動機有所不同:
前者是想通過獲得權力把他人踩在腳下;
而後者是出於對所從事工作的樸素熱愛。
真實的追求與病態的逼迫,一為“自發性”,一為“強迫性”;一為承認有限,一為幻想無限;一為進化的感覺,一為專注榮譽的結果;一為實質,一為外表;一為真實,一為幻想。
從邏輯上來講,“上進心”導致了病症與衝突,那麼不要有上進心,做一個最普通不過的,甚至沒有任何追求、醉生夢死、安於現狀的人,才是最健康的。但凡有追求、想改變命運、有所期盼,都是理想自我的召喚。
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一個有非理性追求的人與一個混沌度日的人也許都是病態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比如,一位非常在乎成績和別人看法的男性患者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突然變得不努力了。他逃學、玩遊戲,和之前判若兩人,整天活得如行屍走肉一般。
他表面上放下了對名利的追求,不再逼迫自己,實際上他只不過是在逃避失敗,依然是在變相維繫他的虛榮心—不是我不優秀,只是我沒努力而已。
一些人發現自己的要求是病態的,馬上就不對自己有任何要求,抑或是放下一切,不再有任何願望,成了一個“淡如水”的人。
他就像一個慌不擇路的逃難者,壓根就沒有思考,只是一味地逃避。如果沒有反思,只是傻傻執行“命令”,那麼想必他將一無所得。
只有當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各種暴行,領悟到自己的幻想,知道自己的恐懼,明白自己一直在自欺,並體會到所謂的“追求”就是一種病態執著的時候,我們才能從“心”出發,而不是從“應該”出發——此時我們追求什麼或放棄什麼,是依據我們的真心與情感,而不是被恐懼驅使。
“上進心”本沒有錯,錯在你利用上進心來逃避現實,維繫幻想,找到安全。
只有當我們敢於直面內心的傷痕,才能還原上進心的本質,而非沉浸在所謂的“上進心”之中自我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