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84232
低情商的人講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
前幾天,碰到一個朋友,她見面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好想躲到一個不需要社交的地方啊!”
她說她現在最大的恐懼,就是社交。
這讓我想到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人類的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當你學會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生活自然就順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建立舒服的社交關係呢?
有時候,其實需要一些“捨棄”的智慧。
01
放棄秀優越
作家李清淺曾經說過:“人是一種很容易產生優越感的動物。”
但與人相處,最忌諱的是太有優越感。
美劇《廣告狂人》裡有一個角色,叫皮特·坎貝爾,他很上進,工作能力也很強。
可他卻是公司人緣最差的人,因為他總喜歡靠踩別人來突出自己。
在公司,他非但不在客戶面前維護同事的創意,還私下找客戶推薦自己的方案。
在他看來,自己的創意比同事的更勝一籌。
但這自以為是的優越感,惹得上司差點開除了他。
還有一次,一個同事被炒了,作為接任者,他不僅不安慰對方,還在對方傷口上撒鹽。
後來這位同事成了他的客戶,一有機會就折磨他。
莎士比亞曾說:“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中毀滅了自己。 ”
優越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面牆。
任何人,一旦開始過度的秀優越,就會招致反感和厭惡。
就像有句話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朋友優越吧,
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讓你的朋友表現比你優越。”
喜歡炫耀的人,往往沒本事。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深藏不露。
李誕曾這樣評價蔡康永:
“他的生長環境、知識儲備和事業上的成功,還有他的智力、腦子,完全有資格對周圍的人、對這個世界有優越感。
但是他並沒有利用這些優勢去在氣勢上給人壓迫感。”
不秀優越,是一種修養。
放下優越感的人,就像一杯茶,安靜淡然,讓人越品越醇厚。
02
放棄講道理
微博上曾有個話題引起熱議:“最令人討厭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很贊同一條回答:動不動就講道理。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無論你遇什麼問題,他們都能用過來人的經驗,給你說一大堆大道理。
但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把時間花在講道理上。
曾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家庭教育作家”劉稱蓮,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中寫過一對父子。
一次偶然,爸爸在兒子口袋,發現了女生寫給他小情書。
他當做不知道,什麼也沒說。
後來,他約兒子打羽毛球。
在打完球休息的時候,他告訴兒子,自己年輕時曾經喜歡一個女孩。
但那時的他覺得自己一無所成,不能給女孩任何承諾,於是把這份感情埋在心底。
直到考上一所好大學,對未來也有了規劃,有信心給女孩幸福的生活,才開始談戀愛,並攜手走進婚姻。
隨後,他問兒子:“你覺得我和媽媽幸福嗎?”
兒子直點頭。
第二天,那些小紙條就消失了。
有句話說得好:低情商的人講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
有人共情能力的人,不會一味講道理。
他們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再用讓別人舒服的方式,循循善誘。
共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才能彼此懂得,相處不累。
03
放棄太親近
蔡康永說過一句話:
“過於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關係再好的兩個人,若是走太近,相處起來沒有了邊界,也會變成一場災難。
自媒體作者@展雅,有一個社交圈很廣的朋友。
當展雅問起她交友的秘訣時,這個朋友說了一段往事:
那時候,她的閨蜜剛戀愛不久,聚會時帶上男朋友想介紹給她認識。
她本著好意想幫閨蜜多了解一下對方,結果讓閨蜜男朋友十分尷尬。
剛見面時,她就以“娘家人”的身份,不斷問男方:
你家裡還有其他兄弟姐妹嗎?
父母在工作還是退休?
你們打算什麼時候結婚?
準備首付還是一次性付款?
……
這讓閨蜜男朋友很尷尬,聚會最後不歡而散了。
她的“熱情”也讓閨蜜覺得不太舒服,兩人開始慢慢疏遠。
經過這件事,她意識到: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管的事也不問。
一段時間後,她和閨蜜關係反倒緩和了,閨蜜也重新開始找她傾訴,詢問她的意見。
她說:“現在的我輕鬆了,別人也舒服。”
我們生活中多數的煩惱,都源於人與人之間邊界感模糊。
畢淑敏說過:“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與人交往,再親密,也要熟不踰矩。
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感到自在和放鬆。
▽
到了一定年紀後,我們對一段關係最高的評價莫過於:相處舒服。
當你學會了以上的三個放棄,就會發現,你與周圍的人,變得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