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葩說》第七季開播了,熱度不減,各種話題頻上熱搜。
令我影響最深的就是一位高考狀元、北大美女學霸劉純懿,本來對她期望很高,希望北大學子能給我們不一樣的觀點,但她的出場給人一種優越感。
海選現場對一位嘉賓直言:“非常討厭你”,甚至當眾指責“你就是人販子”。
採訪環節,直言不想拿第一:“因為拿過太多次,沒意思,想試試怎麼輸。”
最後導師問最後一個問題:她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劉純懿接過話頭說:“我覺得跟別人不一樣,是個偽命題。”
她永遠都是以問題回答問題。想用一些自己都沒有深刻理解的概念去襯托自己的北大學霸、高考狀元的身份。
最後,劉純懿零票慘遭淘汰。劉純懿在離場前,馬東很不客氣地勸誡她,希望她能扔掉光環的帽子。
與此同時,因為她的光環和表現形成的巨大反差被知乎網友討論,問題“如何客觀評價《奇葩說》第七季海選中,北大學生劉純懿的表現?”被瀏覽都有434萬次。
然而在我看來最合理的解釋,莫過於來自完美世界、洪恩教育兩家上市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清華大學x-lab課程教授池宇峰博士的全因模型理論。
從全因模型的角度看:“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是為了保持平衡。”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除了追求“好的”東西,有時我們也會去追求一些“落後”的體驗。這種行為的底層原因是可能被意識到了也可能沒被意識到的“動機”
人在生活中依靠經歷和經驗做出判斷和採取行動。動機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因為我們需要在“舊”的過去和“新”的未來之間保持平衡的,這是一種由負反饋維持的平衡狀態。負反饋產生動機,這是“全因模型”解釋行為背後的邏輯的主要工具。
所以劉純懿在節目中的表現也不難理解:她的遺憾之處在於不能放下過去的榮耀,不能很好的平衡自己現在的選手身份和過去所取得的成就,甚至成為了包袱。
全因模型是《人的全景》一書中池宇峰博士通過多年觀察和深度思考,所洞察出的一套全新的思維模型。
用來解釋一個人行為的基礎。包括平衡態,負反饋,經驗價值清單,比較器,平衡補償機制。
查理芒格說學會了100個思維模型,就能解決人生80%的問題。
然而掌握了“全因模型”背後的底層思維,你就能明白自己和他人99%的行為模型。
01.只有平庸的人,才總是處於最佳狀態
一個人之所以處於最佳狀態,是覺得他做什麼事都很順利,做什麼事都很輕鬆拿手。
但當他開始享受這種狀態,也就是開始享受這種所謂的最佳狀態的時候,那麼他就會停留在這個地方。
所以,他就會一直處於這種平庸的狀態。
換句話說,只有平庸的人才處於最佳狀態。
所以,當你感覺到自己處於最佳狀態的時候,就說明自己正在流於平庸了。
全因模型中的彈簧人機制可以很好地詮釋這種現象: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中有一個平衡補償機制,池宇峰博士稱之為彈簧人機制,過度依賴彈性解釋會阻礙我們的自我成長。如果人們每次面臨心理失衡時都用彈性解釋來調整認知,而不是通過理性分析尋找失敗的原因,並努力改變現狀,那便是自欺欺人,長此以往,人們就會在原地踏步,甚至一事無成。
我們每個人就像是“彈簧人”,通過自我補償來恢復平衡,對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進行彈性解釋,以說服自己:
“我就做這一次哪有那麼容易被抓。”
“我就試這麼一次哪有那麼容易失敗?”
“我又不是經常吃哪那麼不健康?”
然而這種麻痺自己的行為會降低對事物的客觀認知,從而採取錯誤的行動,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
你必須要想辦法去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去經歷痛苦,去感受焦慮,這樣你才會再往前走。
所以,記住,只有平庸的人才總是處於最佳狀態。
池宇峰博士認為:人的思維最大的局限就在於“看不到想不到”,只有依靠外力被“扳道”後,一個人才有可能了解自己從未知曉的世界。
“彈簧人”機制沒有好壞,關鍵在於你如何運用。
從積極的一方面來看,“彈簧人”會在行動前尋找支持行動的理由,從而幫助我們調節負面情緒,堅定我們行動的信心。
從消極的一面來看,過度依賴“彈簧人”機制會阻礙我們成長,讓我們長期處於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不敢面對挑戰。
02.想進步就要少犯錯
如何更積極的運用彈簧人機制使我們不斷進步?
舉個例子,一般來說,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由於人生經驗較為單一,常常會遇到新的挑戰,從而打破自己的內心平衡。
池宇峰博士給出的建議是,在行動前提高自己的認知,通過成長四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豐富自己的閱歷,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才能在更好的避免彈簧人機制的負面情緒帶給自己的消極影響。
具體來說,四益是指——開卷有益,出門有益,開口有益和交流有益。
然而在成長四益的實踐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
池宇峰博士認為,因為進化的原因,作為人類,我們有很多很多與生俱來的“錯誤”,這些“錯誤”是寫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甚至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
所以如果你意識不到這些“錯誤”的存在,你是很難避免的,而這些錯誤會成為阻礙我們進步提升的天花板。
但是不是所有的錯誤我們都有價值去犯。
如果你是一個剛入職場的新人,你比較容易犯一級“錯誤”。
主要包括情緒管理、嫉妒、溝通等問題,奈飛公司的《奈飛文化手冊》中有一條準則:只招成年人。
所以對於一個合格的職場人來說,年紀成熟是基礎,職業素養的成熟才是要求。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職業生涯的晉升階段,那你就需要特別注意二級“錯誤”:認知的缺失。
有句話叫做:“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之外的錢”,工作上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考驗著你的各種能力,但是如果在不擅長的領域隨意發揮,輕則降低工作效率,重則影響項目成敗。所以要明白自己能力的邊界。
認知自己談何容易,為了克服這個認知局限,作者推薦了三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是找高手印證,看看自己和高手之間的差距有哪些。
只要見到高手就請教,就交流,就提問。
雖然我們不能時常遇見高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高手的人物傳記,學習高手的行為處事。
張一鳴的四年大學是在天津南開大學度過,他在大一、大二時看了很多書,人物傳記佔了很大一部分,看了傳記之後,他在後來的擇業和職業規劃上就更有耐心了。
這是因為他看到很多很偉大的人年輕時的生活是差不多的,也是由點滴的事情構成,大家都是平凡人。
“你看到很多很偉大的人,年輕時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點滴的事情構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續在一個領域深入,會取得對應的成績。我一直覺得世界上的書,如果只能選擇看少數書的話,兩類書值得看,第一類是傳記,第二類是教科書。”
第二個辦法是假設環境變化,認清自己的價值排序。
現在很多人都在自嘲年輕在大城市打拼,年老回小城市養老。因為大城市機會更多,小城市壓力更小。所以到底是小城市好還是大城市好?這個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真正的答案在於大城市對於你的發展機會多、生活質量高還是小城市的壓力更小,生活成本低對你長遠綜合來說哪個選擇更有價值。
第三個辦法是假設事情發生在自己或親人身上,看清自己的真實價值觀。
簡而言之就是換位思考,其實每個人都愛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別人需要什麼,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
許多人卻看不到差異,習慣將自己的好惡、審美以及價值觀等投身到他人身上,如果符合特性的投射,就認為是好的,反之,就覺得不對勁。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為了看清自己的真實價值觀,我們可以嘗試把外人的事假設發生在自己或親人身上,以此來看清自己的真實價值觀。
所以,想進步就要認清我們會犯什麼錯,少犯無妄之錯。不斷突破自我,打破頭頂那層天花板,我們就能站得更高,看到更廣闊的風景。
03.如何擁抱黑天鵝?
2020年一場疫情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出行、甚至是工作方式。
在這之前總以為這些東西離我們很遠,甚至天天都在談身邊有誰猝死患癌也只是聽的時候感到恐懼,但是該熬夜還是會熬夜,沒有將健康當一回事。
可是,這些都是像黑天鵝一樣真實存在的。
這兩年以來,黑天鵝事件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感同身受,世界的不確定性似乎越來越大,我們所見到的事實也越來越複雜。
有個段子。
巴菲特:我活了89歲了,只見過兩次熔斷,上一次是1997年。
巴菲特:我活了89歲了,只見過三次熔斷,第一次是1997年,兩次在今年。
巴菲特:我活了89歲了,只見過四次熔斷,第一次是1997年,其他幾次都在今年。
巴菲特:好吧,我活了89歲了,見過很多次熔斷了,我們要向前看…….
隨著閱歷的增加,人們會遇到新的不平衡——改變。當人們熟悉了某種節奏,往往就不願發生改變。
如何擁抱改變,讓挑戰變為難得的機遇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時刻為之付出努力的命題。
前些時唐山市ZF將各個路橋收費站取消了,雖然當地給予經濟補償,這些前收費人員還是圍住領導要一個說法,還要求ZF解決工作。
一位大姐振振有詞:
“我今年36,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或許她怎麼也想不通,父母輩都是一個崗位做到退休,怎麼到她這裡就被辭退了呢?
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托賓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
做任何事都要給自己留一條退路,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當黑天鵝出現時,你得有自保的本事和後路。
面對難以改變的困境,池宇峰博士也給出了兩條建議:
一是重設比較對象。當剛開始改變時,我們不要和原有的能力進行比較,而是要和改變時最初的狀態進行比較。
在改變的開始我們處於虛弱期,一般容易接收到消極的反饋,也是最容易放棄的時候,這個時候最需要空杯心態,改變比較的對象,你就能收到更多積極的反饋,你相信改變會讓你比以前更好,就把它當做一次全新的開始,堅持度過改變後的陣痛期。
二是啟動“扳道工思維”:“扳道工”原本指的是鐵路上負責改變鐵路軌道方向的人。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植入這麼一個“扳道工”,時刻關注每一個可以打破原有思維軌蹟的外部機會。
具體來說,每當遇到新事情、新任務時,把每一次改變的機會都當做是一次人生新的機遇,實現“扳道”。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打破平衡-恢復平衡的過程,而平衡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力與目標相匹配。
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提升自我,讓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不斷開拓眼界,讓人生的目標多元化,合理化。
最後,去傾聽那些最樸實無華的道理,所謂大道至簡,最簡單的道理,才是真正有用的準則。
一套“全因模型”的思想,七層走向全面進步的階梯,26種訓練思維的體操。這是對本書最為精煉的總結。
書中同時提出了許多有趣但非常契合實際生活的概念,比如解釋童年依賴的“小鴨子”模板、開啟多元視角的“多寶豆”、維持思維平衡的“彈簧人”等等。
不論你是企業高管、績學之士、大學生或者是剛入職場的社會人,閱讀完本書,你的人生將會從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