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詩人林逋說:
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人活在這個世上,誰都想舒舒服服的過一生,最好是不必吃苦,也不必受累,更不必為了生計去辛苦打拼,就能過上隨心如意、衣食無憂的生活。
天上沒有白白掉下的餡餅兒,好日子不會輕而易舉就能輪到你。
每個年齡段有每個年齡該做的事,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奮鬥的時候奮鬥。
只有勤勞的付出,才會有所收穫,該努力的時候選擇懶惰,未來等待你的一定是坑洼不平的道路。
01:所有偷過的懶,都給未來挖下了坑
蔡康永曾說過:
15歲時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週日去維修電腦時,看老闆不忙,便和他聊起了天。
老闆四十多歲的年紀,說當初從農村來到這座城市,兜里裝著一百元錢,十八年的時間,不但買了房子、買了車,還娶妻生子,基本沒花家裡的錢。
以為他有學歷、懂電腦,所以賺起錢來比較容易。
他苦澀的一笑說:
“就因為當時沒好好學習,上初中就輟學了,才用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混出個模樣來。
前幾年吃過的苦是別人一生加起來的總和,有十年時間走了彎路。”
老闆說上學時,感覺學習苦、枯燥,沒興趣,十五歲時就去了東北工地搬石頭,為了能多賺錢,一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一百來斤的石頭扛上就走,一天都不知道扛過多少斤。
手套經常被磨破,手掉了一層皮又一層皮,天氣太冷,稍有不注意,沾到石頭上就會撕下一塊皮。
後來,感覺實在熬不下去了,也看不到出路,便回老家報名當了三年步兵。
在部隊訓練時,也吃過很多苦,他說能夠理解,如果體能跟不上,打起仗來第一個犧牲的就是那個弱者。
復員後,從農村來到城市打工,開始時沒有學歷,沒有文化,沒有技術,靠出賣體力維持生計。
前途一片渺茫,才學了一份手藝。
在復印機部做了學徒,才慢慢學點技術,工資卻少得可憐,交完房租後幾乎不剩幾個錢,有時連飯都吃不飽。
後來,修出了名堂,又改學電腦組裝,一步步才在這一行站穩腳跟,越乾越大。
他感慨地說:
“人家上學時,我在工地當小工;人家上班時,我在當學徒工,因為當初的懶散,我比別人多吃了十年的苦。”
年少不吃學習的苦,長大就要吃別的苦,生活從來都是公平的,春天不播種,秋天就不會有所收穫。
02: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年糕媽媽曾說:
要跳出一個舒適圈去做一件全新的事,是需要挺大勇氣的。有想法的人很多,能做出改變的人很少。但當你勇氣足夠大時,任何東西都攔不住你。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年輕漂亮的羅子君,過著衣食無憂的闊太太生活,除了買高檔服裝,就是進高級美容會所。
看上去過上了金字塔尖的生活,可一旦面對丈夫的背叛,生活瞬間跌落谷底。
讓人過於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越難走的路,才是上坡路。
你每翻過一個山坡,都會讓人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就像劇中凌玲說過的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要做,小孩子有,大人也有,如果今天的作業沒做完的話,明天很有可能不及格的。如果你明天想過好日子,你今天就必須努力。
同事這兩天和我說起,他女兒今年研究生畢業,正在糾結是繼續讀博還是就業。
我非常訝異,在正好的年紀,能夠讀博,為什麼不繼續深造呢?
同事說女兒是學食品加工的,這幾年都是拿橘子做實驗,橘子一買就是幾車皮,再運到學校。
她們早晨一直到深夜,不斷重複著做著相同的實驗,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看到橘子都要吐。
參加工作早的同學天天曬朋友圈,分享著戀愛,而她們卻要忍受著單調的實驗,熬著枯燥的時光。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梅花香自苦寒來。
誰都喜歡過安逸的生活,可是這種環境呆久了,會消磨人的鬥志,讓人產生懶惰的心理。
一旦惰性成為了習慣,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動力,遇到家庭、職場中的變化,就沒有任何能力作出還擊。
你選擇了安逸的生活,等於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你若不努力,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03:努力打開舒適圈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說:生活從舒適區的結束開始。
心理學家有個形象的比喻,把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形像地用海水為例,劃分為了三個區域:岸邊、淺水區、深水區。
岸邊這個區域,對應的是“舒適區”。
如果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一定感覺“岸邊”最安全、最舒適。
可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海水也有潮漲、潮落的時候,那時這個區域就會變得不再安全。
如果我們不加以拓展,舒適區會變得越來越小,內心的不安和恐慌也會越來越嚴重。
舒適區呆久了,就像溫水煮青蛙。
覺察不到生活中的壓力,變得懶惰懈怠,沒有鬥志,只有邁出舒適區,才能面對各種措手不及的變化和日益嚴重的競爭。
曾經的著名央視主持人、記者張泉靈,有著令無數人羨慕的職業和身份,可她42歲時卻毅然從工作了18年的央視辭職,進入創投界,稱自己想“重來一次”。
勇敢邁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只有懶惰的人,才喜歡一成不變的呆在舒適區,不會為了自己的夢想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