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有規則,做人有原則。
人的一生總會與很多人相識相遇,沒必要將彼此之間分個你高我低。
與別人相處有太多優越感的人,抬高自己,貶低別人,大可稱之為愚昧;
與人相處,若太有身份感,只會讓人嗤之以鼻,避而遠之;
人際交往,若太無分寸感,只以自我為中心,則會影響彼此關係。
因此,做人一定要避諱這三大忌:太多優越感;太有身份感;太無分寸感。
大忌一:太多優越感
一個人的可貴之處,不在於他的身份有多高,而在於他能夠始終如一地待人謙遜,而那些自以為的尊貴,不值得尊重。
看過一則短故事:
有一個秀才渡船過河,船剛離開河岸,秀才看到船上的竹篙,就問擺渡的船工:“你會吹笛嗎?”
“我哪會吹笛呢,只會擺弄撐船的竹篙。”船工笑嘻嘻地說。
“連笛都不會吹,你這生命的意義也就失去了百分之十。”秀才以一種戲謔的口吻說道。
船工只顧撐船,默不作聲。
秀才看到船上的纜繩,又煞有介事地問船工:“你會撫琴嗎?”
“我也不會撫琴,只會鼓搗船上的纜繩。”船工仍然笑瞇瞇地說。
“連琴也不會撫,你這生命的意義也就失去了百分之二十。”秀才以一種輕蔑的口氣說道。
船工全力擺渡,低頭不語。
秀才看到不遠處的葦叢間驚飛的野鴨,隨口吟詠起王勃的名句。又不屑一顧的問船工:“你會做詩嗎?”
“我更不會做詩了,只是每天的鞋子倒是挺濕的。”船工樂哈哈的說。
“連詩也不會做,你這生命的意義也就失去了百分之三十。”秀才以一種嘲諷的腔調說道。
說著說著船就到了河心。就在這時,大雨滂沱,河流忽然湧起巨濤狂浪,眼看就要翻船了。
竭盡全力也無力回天的船工,急忙問秀才:“你會游泳嗎?”“我、我不會……”秀才不禁大驚失色。
“連游泳也不會,你這生命的意義看來就要失去百分之百了。”船工以一種愛莫能助、萬般無奈的語調說道。話音未落,渡船已被大浪掀翻。自然,游上岸的只有船工一人。
每座山有每座山的風景,每個人更有每個人的長處。在現實生活中,萬萬不可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更不能以狹隘的心胸和目光隨意把別人看“扁”。
諸葛亮說:“勿以身貴而賤人。”
有些人非常講究身份感,善於尋找一切恰當的時機,來展示自己不一樣的身份和地位,從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
這種做派真的很低級。
正如希臘一位叫希爾泰的學者所說的:“傲慢始終與相當數量的愚蠢結伴而行,愚蠢總是在傲慢到來之時,準時出現。傲慢一現,謀事必敗。”
優秀的人更懂尊重別人。別人尊重你,並不是因為你優秀,而是因為別人很優秀。
對人恭敬其實是莊嚴自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所有的優越感都不是來自容貌、身材、知識、家族、財富、地位、成就和權力,它只能是來自見識短淺和悲憫缺失。
大忌二:太有身份感
人際交往有三種態度:俯視、仰視和平視。
俯視者狂,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藐小了對方;仰望者弱,誠惶誠恐頂禮膜拜,藐小了自己;平視者和,不卑不亢,既尊重了對方,也尊重了自己。
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
一個人如果欺下,必然畏上。這是人性的必然。
其實一個人修養的高低,往往不是看他對待上司、權貴、朋友的態度,而是看他是否尊重“比他地位低”的人。真正強大的人,從不把優越感寫在臉上。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是不會炫耀身份的,因為他不需要通過“欺負”他人來墊高自己。
太有身份感的人,往往擁有兩副面孔。對待強於己者、地位高於己者,是一副面孔;對待弱於己者、地位低於己者,是另一副面孔。
相反地,自滿自得、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實際上是最平庸的人,他們的小聰明總讓自己陶醉在令人可憐的幸福中。
在《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叫“矜名不若逃名趣”,意思是說,一個人喜歡誇耀自己的名聲,倒不如避諱自己的名聲顯得更高明。
春秋時期,晏子在齊國做相。有一次出門,晏子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裡窺視她的丈夫,卻發現自己的丈夫抱著大傘蓋的柄揚鞭驅馬、洋洋自得,很是自我滿足。
當車夫回到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開他。丈夫很是疑惑,忙問她是什麼原因。
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做了齊國的相國,名聲顯赫於諸侯。但今天我從門口悄悄觀察,見他思慮非常深遠,總是態度謙和。
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僕從和車夫,而你卻意氣十足自感非常滿足,毫不謙遜。我因此才要求離開你。”
車夫聽了妻子的話很慚愧,於是後來自覺控制自己。晏子發覺後很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謙虛和社會地位是沒有關係的,因為自知而謙遜,因為無知而傲慢。
生活中,我們可以在成就上高人一籌,但不必事事都追求高人一等,即使真的高過別人,也沒必要拿出來炫耀,更不能因為比別人“高”就沾沾自喜,甚至嘲諷暫時位居你之下的人。
太有身份感的人,容易成為一個自高自大的人,那將會孤立自我,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斷送你的前程。
擺正與他人的關係,有張有弛地展現實際價值,虛心接受真理,把持人生的航道不偏離,這樣,你才能從從容容。
不以自己的虛榮心去審視別人,也不要用別人的身份去衡量處事,對待事物和人際關係,一定要低調、虛心。
大忌三:太無分寸感
所謂分寸感,就是在循序漸進中走進對方的世界,在試探中,細水長流。尊重彼此的空間,又在彼此交疊的空間裡了解,認同。
分寸感不是疏遠,不是冷落,不是傲慢,更不是不尊重。
世上所有的事,都在一個“度”字。
凡事過則損,我們常說“過猶不及”,把握“分寸”之間,盡現做人做事的智慧。
生活中,我們都願意與懂分寸的人交往,讓人感覺舒服又不失體面,留白又並不疏遠。
三毛曾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
很多時候,把朋友推遠的,恰恰是自以為是的幫助和照顧。點到為止,這是做朋友的分寸。
而一個真正有分寸感的人,交淺從不言深,甚至親友密己,也懂得保持距離。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壇,胡適無疑是一位風雲人物。
胡適的太太江冬秀喜歡打麻將,他們在研究院的宿舍居住時,江冬秀為了打麻將,經常違反宿舍規定。胡適屢勸不止,只好帶著她搬了出去。
很多人不解,問胡適說:“院長是你的學生,打個麻將也不是什麼大事,你至於跟他客氣嗎?”
胡適回答:“正因為他是我的學生,我才不能麻煩他。”
其實胡適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他明白,人情牌很珍貴,隨便用會顯得對別人不尊重,也會打破友情交往的平衡。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這種區別,覺得不過是“一點小事而已”,將麻煩別人當成了一種習慣。如此一來,再好的關係都躲不掉疏遠的命運。
不管處理什麼樣的關係,都不能忘了分寸二字。真正有分寸感的人,不會在別人的生活裡隨意地走來走去。
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這種分寸是一種智慧,也是讓一段關係保持長久的靈藥。
分寸感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清醒地認識自己的位置,懂得自己的分寸,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與他人維繫關係的底線。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難以把握的,就是“剛剛好”的分寸感,既不顯得生分,也不顯得過分。
生活中,那些被誇高情商的人,其實都是能巧妙把握分寸感的人。關係再好,你也要有分寸感。
結語
一個沒有太多優越感的人,給人的感覺如沐春風,溫潤如玉;
一個沒有身份感的人,謙遜、低調,不趨炎附勢,也不欺凌弱者;
一個有分寸感的人,能夠保持距離不越界,懂得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