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58202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人不宜好,狗不宜飽。
《易經》裡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大意是,太陽在正午後就會開始西斜,而月亮到最圓的時候就會開始虧損。
做人的道理便是如此,世間沒有絕對公平對等的付出,人與人之間也沒有所謂的將心比心。
不要對一個人太好,相處有度才更好。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很是令人深思。
員外年歲已老,到了該選繼承人的時候,因為三個兒子都非常的優秀,遲遲無法抉擇。
於是他去請教了禪師,禪師允諾會替員外選出最適合做繼承人的兒子。
他讓三個兒子說出自己曾做過的一件善事。
大兒子講了自己曾給一個好幾天都沒吃飯的乞丐十兩銀子的事情;
二兒子覺得,自己曾見到商人和顧客因缺斤少兩的問題在街頭打架,他為了製止爭吵,將自己的銀子補給了顧客,這是一件大善事;
而三兒子說的,卻是他將父親的死對頭從失火的家中救了出來,又問死對頭要了十兩銀子的事情。
禪師聽完三個兒子的回答後,告訴員外,三兒子是最適合的,員外十分不解。
禪師說:
“陷入危險之人,是你的死對頭,他並未因此棄之不顧;救下人後,他討了銀子,是他不想讓別人欠下人情。此舉十分適當。”
員外於是將家業交予三兒子,結果真的如禪師所言,家業愈來愈興旺。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寫道:“太剛則折,太柔則廢。”
過於剛硬容易折斷,太過柔弱又容易廢掉。
與人相處,要把握好剛柔並濟的度,不可坐視不理,也不可太過善良。
相交是一場緣分,幫助是一種情誼。
人與人之間,不要太近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唯有保持好這其中的度,才能使情誼永葆。
人不得全,瓜不得圓。
《菜根譚》有言:“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說的是,面對眼前的世界,心懷知足的人會覺得置身仙境,一切都是美好的,但不知滿足的人,卻會覺得處處危機,身處凡俗之境。
高僧弘一法師,晚年參透人生,將修行融入生活,過著隨遇而安的日子。
一日恰逢老友夏丏尊前來探望,用飯時,看到桌上只有一碗白米飯和一小碟鹹菜。
老友頓時心酸不已,便問弘一法師:“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
弘一法師淡然回答:“咸有鹹的味道。”
午飯用罷,弘一法師倒了一杯白開水解渴,慢悠悠地飲著,很是知足的樣子。
老友想到弘一法師曾是品名貴香茗的人,便問道:“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麼平淡的開水?”
弘一法師微笑著應道:“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人們常說知足常樂,唯有知足,才能無憂。無憂,日子便自在。
林語堂談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饈百味,日食只需三餐。
人生數十載,一切名利得失皆是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抓住眼前這一方小小的天地,才是最實際的。
做人有尺,知足常樂。
古語有云,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
話不說盡,事不做絕,給別人留空間的同時,也是給自己留有餘地,與人方便,自己才會方便。
做人有尺,誤在失度,壞在過度,好在適度。
待人當七分好,適當留出距離,出言需有尺度,開玩笑不可太過。
既能通情達理,又可識得分寸,才能真正掌握好度。
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生活從不缺失幸福的瞬間,缺的是感受幸福的心境。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不強求、不妒忌、不貪心,心態自然會輕鬆得多。
人生百味,自然會有缺損的部分,每個人都有對於人生的希冀,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定義自己的人生。
人生有捨才有得,知足常樂並不是安於現狀,而是以包容之心看待生命中的不完美。
做一個感恩並知足的人,才不會辜負了生命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