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54615
01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邀請了一些不懂禮貌的孩子,去參加了比較正式一點的晚餐。這裡環境優雅,在吃飯的過程中,他們竟然一反常態,意識到了自己是有教養的“來賓”角色,所以會按照這個角色去約束自己,說話談吐間很有禮貌。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當你賦予了孩子一個“角色”時,他會對這個角色有所領悟,自然也會做這個角色該有的事。
在改變角色的過程中,他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引導他的行為發生改變,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角色效應。
所謂的角色效應,也就是你賦予了自己什麼樣的角色,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它的形成首先是社會和他人對角色的期待。
通常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會充當多個角色,比如你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你是孩子眼中的父母。在你父母的心裡,你永遠都是長不大的,而在你孩子的心中,你總是像超人一般,什麼都會。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就是來自於角色扮演。
尤其是在當下的教育當中,普遍存在一種偏差。記得在我上學的時候,老師們就會把成績好的學生分為一類,成績差的學生分為一類。並以這樣的評價方式,來看待這些孩子。
就說一說後者,一般成績差的學生,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因此,會容易給他們的內心種上自卑,沒用等等標籤。從而,他們內心會越來越不自信,對自己也缺乏正確的認知。
再加之,如果他們剛好處在青春期的話,會覺得讀書沒有用,還不如早點踏出社會,對學校充滿著厭煩。更甚至,還會採取過激,暴力的行為進行反抗。因次,就會導致這類孩子,容易誤入錯誤的軌道。
02
心理學研究說明,環境往往能夠影響一個人。像小孩子的性格,從很大的程度上來看,是深受到了環境的影響。
有一位心理學家發現,有一對孿生的女孩,她們成長在同一個家庭中,包括上什麼學校都是一樣的。但唯獨不同的就是,她們的性格有很大的差距。
姐姐的性格是比較開朗的,待人熱情,而妹妹的性格內向,不知道跟別人打交道。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
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父母給予她們“角色”的定位,由於姐姐先出生,在從小的時候,父母就告訴姐姐要懂得照顧妹妹,妹妹要聽姐姐的話。
這樣看上去很正常,姐姐照顧妹妹本身就是天經地義。但是這其中,卻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點,那就是姐姐被賦予了照顧妹妹的角色,所以她的獨立性,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一步一步被挖掘出來。
而妹妹是被照顧的一方,所以就導致她在小的時候,被照顧得很好,很多事不用親善親為,就有人幫她做好。殊不知,這樣的的行為,並不是幫,而是害。
記得上次培訓的時候,有一個培訓的講師跟我說過她的故事,在那天,她跑了兩層樓趕來跟我們上課,氣喘吁籲的,說體質不行。小的時候,父母經常抱我,怕我摔跤會受傷,就導致我長大後,體質比同齡小孩更差一點。
很多父母總有一種心理,就是怕孩子這兒那的,會給孩子自動地貼上她不會,需要人幫助的標籤。
就像這對孿生姐妹一樣,她們的性格之所以有這樣大的差距,就是因為賦予的角色影響。
因為妹妹沒有被培養獨立的能力,在很多的事上,由於沒有經驗,更沒有信心去完成,漸漸地,到了她長大後,但凡做某些事,就不知所措,不自信。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角色”的扮演才是讓她們性格不一樣的最主要因素。
03
俗話說,你喜歡什麼樣的角色,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就有老師讓我寫下,長大後的願望是什麼,有的人寫的是老師,有的人寫的是科學家,有的人寫的作者等等。
與其說這是夢想,不如說這是給自己未來規劃的“角色扮演”。當你能朝著這個角色去奮鬥的時候,你不會覺得枯燥乏味,而是樂享其中。
就像小時候的比爾蓋茨,他喜歡去圖書館幫忙,因為他很喜歡自己所扮演的“小偵探”角色,在圖書館中來回穿梭,這讓他非常的開心。
可好景不長,他們要搬家了,在新的學校裡,學校就不允許他在圖書館,他的心情開始變得沮喪起來了。他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來這裡過得併不愉快,沒過多久又回來了。
從他的事例可以看出,比爾蓋茨很喜歡在圖書館工作,當一個小小的偵探一樣。正是因為他很喜歡,所以才會投入很大的熱情。
到了他長大後,即便工作很乏味,他也不會去抱怨,而是會把每一件事做得很出色。
就像有的人喜歡跑步,有的人喜歡寫作,打籃球一般,當他們對這個角色很熱愛的時候,就會不顧一切。
前段時間,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跟我說,自己很享受鍛煉的時光。在他的朋友看來,這是很辛苦的,對他的行為也是不理解。
其實我覺得,一個人有屬於自己的熱愛的事,或者是賦予了自己一個很喜歡的“角色扮演”,才是自己終身幸運的開始。
最起碼,你對自己有了清晰的定義,當你有煩惱的時候,你的“角色扮演”正在悄然無息的治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