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52382
真正好友之間,一定是有距離的。
小時候總期待穿一條褲子的友情,憧憬毫無保留的愛情,以為那才是親密的表現。
長大後現實卻告訴我,人跟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成年人的世界裡,“親密無間”少,更多的,反倒是“距離產生美”。
相處是門學問,遠了生分,近了糾纏,就算是關係再好的兩個人,
若是沒了界限和分寸,最終都將走向陌路。
不要跟朋友走得太近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你曾因為什麼事跟朋友絕交?”
翻了翻答案,那些原因單獨拎出來,其實都不是什麼大事。
言語上失了分寸,你以為是在開玩笑,殊不知被開玩笑的一方心裡早就不痛快了,只是礙於面子,強顏歡笑;
金錢上沒有界限,從拿幾塊到借幾百,你以為是不拘小節,在人家心裡就是貪小便宜,最終鑄成了隔離感情的籬笆;
以為關係好,對方就必須得幫你做些什麼,卻忘了任何人都沒有義務必須去做什麼,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細枝末節的瑣碎,越相處,越讓人覺得累。
朋友之間,交往過度,是致命的。
走得越近,要求越多,想要掌控的也就越多。
所以年齡漸長,我反而越來越喜歡“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我們都必須承認,真正的好朋友之間,一定是有距離的。
不要跟親戚走得太近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這樣寫:
“小時候常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才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
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深有同感。
《都挺好》裡,蘇明玉的舅舅,仗著自己是弟弟,一輩子都在靠姐姐的接濟生活。
直到姐姐去世了,還理直氣壯地找到蘇明玉的公司去要錢。
類似電視劇裡的情節,其實也發生在身邊。
朋友小何講過,他爸爸年輕的時候窮,買房子差5000塊錢,借了一大圈,一分錢沒借來不說,還受了一圈奚落。
後來靠著自己做生意掙錢了,窮親戚隔三差五地找上門來,不是藉錢就是找工作……
打聽你的隱私,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你好時他們巴結奉承,背地裡卻陰陽怪氣,你落難時他們馬上躲開,恨不得與你徹底劃清界限,這樣的親戚,趁早遠離才是真的。
你得明白,並不是有血緣關係的,就一定是親人。
再好的親戚,也要有原則,有分寸。
不要和孩子走得太近
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但不是孩子的提款機。
孩子延續了父母的未來,也不該過多承載父母的夢想。
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無論孩子還是父母,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
雙方是相互照顧的關係,但同樣也要有界限。
“我給了你生命,所以你什麼都得聽我的。”
“你是我爸、媽,所以你就得一輩子養我。”
這樣的言論,永遠是傷人又傷己。
父母與子女,本就在不斷地漸行漸遠,只要彼此心意相通,又何嘗不是一種圓滿呢?
愛情也是一樣。
記得有句話說:“ 相似的人適合一起風花雪月,互補的人才能白首到老。 ”
在愛情裡,互相包容和尊重,互相理解和體諒,顯得格外重要。
不能太遠,更不能太近,要懂得溫存,更要懂得留白。
就像劉若英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中,描寫自己和先生婚後的生活狀態,她說:
“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
兩個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兩個人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共用廚房和餐廳。”
所謂“搭伙過日子”,須得是既獨立又親密,既真誠又從容,再愛一個人,你也不能忘了自己是誰。
分寸感,是這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必須扔掉四樣東西:
不愛你的人,沒意義的酒局,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
關係,就像皮筋,繃得太緊就會斷掉,最終傷人傷己。
感恩遇見,也尊重分離,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願你懂得珍惜,活在當下,把生活的重心首先放在自己身上,先愛自己,而後愛人。
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無論關係如何發展,有一點是永遠不變的:
當你變得美好,一切終將美好。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