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52224
前幾天,一個設計師朋友跳槽了,手握著好幾個機會隨便挑的那種跳槽。
我問他,當前這個特殊形勢下,大家都說跳槽難,你怎麼拿到這麼多offer的?
他甩給我一條脈脈動態
畢業三年多,現在真算是“躺著收offer”,用他的話說,“其實原因沒什麼秘密,就是經常把作品往各個平台上發一發,脈脈上跟同行多交流交流,其他的也沒做什麼,”
他曾經分享過一個理論很有趣:一件事,現在做現在有效,不一定值得做;一件事,現在做長久有效,才是真的值得做。很多人都是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給拖累了,“一份耕耘,年年收穫”,才是王道。
有錢人,富就富在會投資,用錢去掙錢,人休息了,錢還在工作;職場上機會一大把的人,不是天天去投簡歷,而是用業績用作品用個人品牌吸引機會,人休息了,機會自己撲上來。
而且,越是在情況不太好的時候,之前為自己打下的底子越顯的重要,吸引來的機會越是符合自己的要求。
睡後收入
“人休息了,錢還在工作”,我們常常把這樣的收入形象的稱為睡後收入。而更嚴謹來形容,其實是被動收入,即沒有主動工作,依然可以獲得的收入。
下班後兼職開滴滴,拉一單掙一單的錢,這不叫被動收入。
自己運營一個自媒體賬號,發布一條視頻或者一篇文章,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都能獲得平台分成;內容成了爆款,積累下粉絲,有廣告找上門,這就可以算作被動收入。
睡後收入有一條核心邏輯:收益是長期的可累積的。
如果將這條核心邏輯映射到職場上,問題就會變成這樣:
哪些東西才可以長期有效地幫助我們找到機遇?
做事與做勢
相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分清兩種人。
職場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在做事,一種人在做勢。
做事,看的是技術,比的是勤奮,技術到位了,或者努力到位了,這件事做的不會太差。
一份簡歷,做的漂亮邏輯清晰,就容易脫穎而出。如果上面還有精心打磨的業績展示,以及針對應聘崗位進行的調整,那麼獲得工作機會的概率自然更高。
做勢,講究的則是格局和系統,方向清楚,取捨有度,才能起勢。
站職場平台上展示自己,與同行積極交流,不能馬上為你帶來一份新工作,但是只要個人品牌建立起來,憑藉行內人對你的認可,將有大把機會主動向你湧來。
李笑來說:未來十年,比房價增長快10倍的,是個人品牌。
一個是眼前小利,一個是長久大利,你選哪個?
從做事到做局,歸根結底是一個人眼界格局的升級。
長期主義的信徒
在職場平台展示專業技能,與同行積極互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
讓我放棄眼前的草棚,去選擇遠方有些虛無縹緲的城堡,這反人性嘛。
確實,這件事很多人做不成。
股神巴菲特一直秉持價值投資的理念,簡單來說就是,只要看到企業有很大價值就會投資,而不並考慮短期企業是否盈利。
亞馬遜CEO貝佐斯曾問過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50歲之前,他一直在積累,在做勢。
巴菲特講過一個例子:1900年到1999年,道瓊斯指數從65.73點漲到了11497.12點,漲了175倍。
增長很驚人對嗎?但他的年復合增長率,僅有5.3%。
這是時間的力量。
很多時候,時間可以賦予一件事神奇的力量。不是某一次於同行的交流,或者某一次發表的專業觀點,將這個工作機會帶到你的面前,而是每一次每一天的積累,讓無數的工作機會與你越來越近。就在不遠的將來,這些offer就將接二連三落到你的頭上。
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找工作並不容易,但依然有很多人獲得了理想的工作機會,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在這段時間做了什麼,而是在過去的幾個月,甚至幾年中,他們結識了很多人脈,分享了很多專業見解,做了很多勢。
現在,回報來了。
最後,再分享一個故事。
曾國藩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行軍打仗的經驗,只有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率領湘軍進攻一座城市時,不求速戰速決,或出奇制勝,而是穩紮穩打,修牆挖壕,步步為營。
看似呆,卻讓曾國藩成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現在回頭看,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