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50289
綜藝節目《奇葩說》曾討論過一個話題:“我不合群,我要改嗎?”
辯手顏如晶說的一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我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我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
你想下班後安安靜靜欣賞一部電影,看一本好書,卻因為不好意思推脫朋友邀約,而去聚會;
你想工作之餘提升自己,學習技能,因為周圍環境都是刷短視頻、刷微博,想想也放棄了堅持努力;
你討厭八卦、不喜歡看狗血劇,卻為了和愛看劇的同事拉近距離,而熬夜看劇。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或多或少為了合群,勉強過自己。但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只是為了融於一個不合適的群,這是對自我的一種消耗。
優秀的人,不需要合群,Ta在獨處時強大自我、增進力量,像一團光芒吸引著其他同類型的人向他靠攏,Ta自身就是穩定的光源。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作家劉同曾在書裡感慨:“ 曾迫切想與一個人好好聊聊,不僅是寒暄,而是真正的交流,卻發現共同的話題更換了無數遍,熟悉的人早已不再擁有曾經的情懷,我被無數個’哦”好吧’打敗。 ”
無論擁有多麼幸福的人生,人也會在無數個瞬間感受到孤獨。
孤獨是人靈魂的本質,父母、愛人、兄弟姐妹、朋友都可能是陪我們一程的旅人,只有自己,始終陪伴我們一生。
孤獨不代表寂寞,孤獨時也可以在精神上非常充實。有人在獨處的時光打磨自己,在無人處修煉,如同海浪礫石的沖刷下蚌蘊育出精美的珍珠。
他們,在獨處時,讓自己變得閃閃發光。
董卿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時出口成章,氣質優雅從容,可謂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聚光燈之外,是她紮紮實實地付出。印像很深的是,她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己每晚睡覺前會閱讀一小時,臥室裡不會放任何電子設備。
你看得到人前的光鮮亮麗,卻沒看到人後的厚積薄發。
創業者瀟灑姐曾在書中舉自己表姐一家的例子,表姐和表姐夫工作安穩,但兩人想要有更多發展,決定一起出國讀博士。於是,每晚下班後的9點到12點,兩人雷打不動地在房間裡複習。一個在臥室,一個在書房。
後來,兩人考上了國外的博士,事業上擁有了更大的發展。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也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哲學家叔本華說:“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
作家錢鍾書在上個世紀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說《圍城》,有記者想慕名拜訪,錢鍾書幽默得說:“假如你吃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
錢鍾書和夫人楊絳都是不喜熱鬧、不愛應酬的人,為了專心看書寫字,兩人幾乎回絕了絕大多數應酬。
拒絕媒體採訪,拒絕法國政府授予的勳章,拒絕美國多所大學的講學邀請,拒絕祝壽,拒絕出席國宴。
錢老和楊絳喜歡清靜自在的環境,喜歡在一方小天地裡自在快活地生活、寫字。
楊絳曾在老年時寫下如此感悟:
“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
當你優秀時,好圈子不請自來
很多人合群,希望自己不要錯過機會,希望有機會結識優質人脈。這個想法當然沒什麼問題,但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只能接觸到和自己層次差不多的圈子。
好人脈是吸引過來的,一個人的價值,就是最好的人脈。
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當你是一個終身成長者和能力不斷提升的人,那麼你跟別人交往的資本也在增加。
作家連岳說:“ 不要擔心沒有人脈,要擔心自己沒有成長。 ”
連岳在文中了一個例子,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輕時去求職,求得了一份薪水最低微的工作。一開始,他憑藉自己在工作中的觀察發明了工具,將效率提升了一倍。
他直接向主管提出要求:給我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吧!
就這樣,他用3個月的時間從組裝工人升到了部門經理助理。
當你在工作中展現了自己的能幹、好學、上進,別人就願意把更多的機會給你,人脈就是這樣慢慢來的。
寫在最後:
有段話發人深思:“ 通往智慧之路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合群期,崇敬、順從、仿效比自己強的人。二是沙漠期,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壯生長。三是創造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肯定,不是因為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因為,我就是命運。 ”
當你的自我變得強大,清晰自己的定位和奮斗方向,就不再需要通過合群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好好修煉好自己的人生,主動去找同路人,成為出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