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48908
人生其實就像月球的表面,處處都是坑坑洼窪。不要幻想著一帆風順的平坦,你所選擇的方向,不過是你下次將要逃離的地方。
作者:穀子(富書專欄作者)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逃離這一說
最近突然好想辭職,只能夠養活自己的薪水,清閒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每天要面對那些無理取鬧的客戶。
一直覺抗壓能力不錯的自己,最近都快要崩潰了。
直到看到這個視頻,讓我逃離此刻的心,又一次安穩了下來。
生活不在別處,腳下即是前方。
短片《平凡英雄》,視頻講述了四個主人公的日常故事。
在繁華的都市裡,一個中年男子在路上遭遇了堵車,或許是剛加完班,面容憔悴、髮絲凌亂地靠在駕駛座上。
屏幕的下方讀出了男子的心聲:這是我第11次想要逃離這座城市。
接著,是一個埋頭工作的女子,被經理否決的方案,無情地打在了辦公桌上。
當著其他同事的面,經理狠狠地批評了她。
回家的路上,女子在擁擠的地鐵裡,屏幕上讀出了她的心聲:這是我今年第七次想要離職。
在停車場,一位老闆停好車後,想著白天公司轉型的事情,身心俱疲。
隨著老婆的電話響起,男人表露了他此刻的心裡話:這是我第26次想解散公司。
最後,是一對背靠背睡覺的夫妻。
丈夫放下手機,熄燈睡覺。
妻子拿著手機,打了五個字:我們離婚吧!卻遲遲沒有給丈夫發出去。
屏幕依舊讀著她的心裡話:這是我第33次想要離婚。
他們都在為自己想了一條出路:逃離此刻。
離開這一切,或許就好了;換個時機,或許就好了;換個對象,或許就好了…… 換了就好,換了就好。
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其實每個人都清楚,只不過不想面對,心存僥倖罷了!
總有些幸運兒,總有些天之驕子,總有被天上的餡餅砸到的人,或許那個人是我呢?
人生實苦,又有誰心甘情願地去吃這個苦。當這個苦自己不想吃了,逃離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正如克里斯汀·金博爾曾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逃離這一說,只是用一些困難交換另一些困難。
而他還有半句話沒說,就是:直到你無處可逃。
逃避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籍女作家愛麗絲·門羅,寫過一篇小說,名字就叫《逃離》。
故事講的是,女主角長年累月地受到丈夫的謾罵,甚至是毆打。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離開這個男人和這個家。
直到有一天,女人終於忍無可忍,當所有的一切準備妥當後,故事的女主角便開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逃離。
先是離開村子,她來到了小鎮上。
女人轉而一想,待在家裡,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就是受一些男人的氣,和一些打,現在孤零零一個人,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了?
結果,作者筆鋒一轉。
男人來到了鎮上,看到了自己的女人。女人訴說著自己,說自己不想離開他,和這個家。
男人也開始反思自己,於是拉著她的手,他們一起回家了。
當我們的感情,遭遇挫折和危機的時候,我們首先沒有想到的是如何去修復,而是任由其發展。直到彼此將就不下去了,只有各奔東西。
還記得上個世紀,發生在激流島的事件。
詩人顧城帶著全家隱居新西蘭的激流島,過起了我們常人羨慕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直到顧城放下手中的筆,拿起斧頭砍向妻子謝燁,隨後自殺。
在給爸媽的遺書裡,他寫道:
“人間的事情總是多變的,關鍵是心地坦然。這島極美,粉花碧木。”
從來就沒有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逃離只會讓你的人生更加窘迫。
美國著名整形外科醫生和心理學家馬克思威爾·馬爾茨,曾說過:想要困難做出的反應,不是逃避或繞開他們,同他們打交道,以一種進取和明智的方式同他們奮鬥。
逃離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人生中的每一次選擇,都是讓人無法選擇的。
我們無法逃避,只能直視。不管你採取什麼方式,都要面對。
身為成年人,誰不是一邊歷經磨難,一邊拼命努力。挺得住,就能煉就一身鋼筋鐵骨,朝著更好的生活走去。
心若強大,哪裡都是故鄉
前幾年,北漂十幾年的朋友,終於選擇了回老家發展。
那時正是“逃離北上廣”最熱的時候,迫於一線城市的種種壓力,一部分人回了老家,一部分人選擇了二三線城市,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堅守。
朋友就是那個時候,和媳婦辦理了離職手續,回了老家開始了他想像中的生活。
可是沒有了大城市的壓力和激情,小地方的慢節奏的生活,和提前的養老生活,讓朋友漸漸的頹廢起來。
媳婦也是一個勁的埋怨,在北京的那個奮鬥的男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家裡蹲和葛優躺。
朋友又想回去了。“北上廣是異鄉,故鄉又何嘗不是呢?”朋友無奈地說。
逃離北上廣,其實和你最初逃離那個小地方是一樣的,都是來自於厭倦。故鄉的安逸,相比在外漂泊的危機感,你更能接受那個你從小就生活過的地方。
在一次採訪中,楊麗萍坦言自己想過隱居的生活,但是這個世界讓她無處可逃。
很多人都知道,她在雲南建造了兩座水上皇宮,為的就是離群索居。然而由於她的名氣,參觀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最終卻淪為了名宿和景點。
在採訪時,她說:“我想選擇的可能是隱居,但是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一到那兒,全是人來參觀你。”
正如昆德拉的書名,生活在別處。而現實卻是,生活卻總是在此處折磨著我們,別處只是自我安慰的一劑苦藥罷了。
心若強大,身處何處,都是故鄉。心若狹小,即便是故鄉,身在此處,依舊還是他鄉。
龍應台在《目送》裡寫過這麼一段話:
人生就是如此,你以為已經從一個漩渦逃離,其實另外一個漩渦就在你的腳下。用力一蹬,就進去了。
當你想要放棄的時候,就想想一開始你是怎樣的拼盡全力;
當你想要逃避的時候,就回頭看看當初那個堅定執著的你。
不要讓逃離,毀掉了你吃過的苦
當我們把夢想這個詞和其它詞相連時,線的那一端不該只是幻想和希望,而應該是計劃和付出。
別輕易將你的夢想塵封,別讓它和你一起慢慢變老變虛弱,你沒法預知未來,但你可以造就自己的現在。
看過一個很感人的視頻。
在3歲那年,一場車禍奪走了她的雙腿,隨後被父母拋棄陝西寶雞市的渭河邊。
也即是從那時起,福利院就成了她的家。
視頻裡,只見她手撐著兩個木質的拐杖,腰部以下掛著一塊木板,臉上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就是這份自信,08年的她代表寶雞市參加殘疾人運動會勇奪三枚金牌。
讓我想起了已故作家,史鐵生。
同樣是在車禍中失去了雙腿,靠著母親微薄的收入生活。
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道出了殘疾後的暴怒無常和母親對自己的容忍。
最終,他沒有選擇放棄和逃離,而是將生命帶給他的苦難,用文字活出了自己。
他曾寫道:人不可能逃避大地生活,死都不能。而我們卻無法繞過苦難,正因為有了它,人生才有了意義。
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於你如何去面對它,而不是總想著去逃離和迴避。
人生其實就像月球的表面,處處都是坑坑洼窪。不要幻想著一帆風順的平坦,你所選擇的方向,不過是你下次將要逃離的地方。
在你忍無可忍的時候,在你想要選擇逃避和離開的時候,請想一下你最初的選擇。
人生,會因為忍受的苦而變得美好,也會因不能忍受的苦,而重濤覆轍。
不要讓逃離,毀掉了你吃過的苦。因為你每一次吃的苦,都是一次強大的機會。
泰戈爾說: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
縱觀所有不平凡的人,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歲月。
佛說:你現在吃的苦,都是以後享的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你吃的苦,終有一天會成全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