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value101.com/article.php?id=47776
“怎樣的人才叫見過世面?”這個話題常處於知乎熱榜。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世面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金錢、地位、高檔場所。
如果世面單指物質,而忽略內涵,那也是一種膚淺。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的:
腰有十文錢必振衣作晌;
每與人言必談及貴戚;
見到問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態;
與朋友相聚便喋喋高吟其酸腐詩文;
與人交談便偖刁言以逞才。
文化素質提不上去,去再多地方,用再名貴的物品,都是井底之蛙。而多數見過世面的人,都有這3 種表現。
不刻意找存在感
有人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說電視劇裡的武俠高手,為何都隱居在深山?
下面有人回答說,因為真正的高手,都不輕易顯山露水。
現實裡,卻有許多人喜歡在人群中刻意表現自己,如果一個人過分的高調張揚,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卡耐基曾說:“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收斂自己的光芒,避免刺傷別人和樹敵。 ”
瑪格麗特.米切爾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憑藉長篇小說《飄》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學界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一次作家峰會中,米切爾也受邀參加,現場各類作家云集,當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炫耀自己的作品時,只有她安安靜靜的在一邊,微笑的傾聽者大家的談話。
她身邊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一直喋喋不休地向她吹噓著自己的一百多部作品,最後,這位作家問米切爾:你有幾部作品?
米切爾微笑著回答:我只有一部作品。
這位作家對米切爾的答案明顯流出了一絲不屑,並略帶嘲諷的問她:請問您寫了哪本書?
她只回答了一個字:飄,這位作家便羞愧的低下了頭。
米切爾用自己的傾聽和微笑收斂了世界知名作家的鋒芒,卻盡顯了她的人格魅力。
當你經歷的事、遇見的人多了,也就越來越清晰自己想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一些人喜歡炫耀,待人接物趾高氣揚,那是因為他們的所見所聞還是太少。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越缺什麼,就越愛炫什麼。
殊不知,人生路上,留下的會越來越少,剩下的也越來越重要,見的世面越多,慾望反而越少,面對誘惑越淡然。
越是見過世面的人,越不需要去尋找存在感,他們渾身散發的光芒,就是他們最大的存在感。
學會尊重,接納不同
著名心理學家卡耐基講過一件事情:
宴會上,有一位先生主動找他聊天,拋出一句引語,且在旁邊加註了對這句引語的理解。
卡耐基聽完後,覺得這句解釋並不正確,就向那位先生提出了錯誤。
沒想到,對方堅持自己的理解,拒不服從。就這樣,雙方各抒己見,鬧得很不愉快。
於是,卡耐基找來一位文學界的朋友主持公正。
朋友得知故事的來龍去脈後,便用腳在桌底碰了碰卡耐基,示意他不要說話,然後開口贊同了那位先生的觀點,承認他的觀點並沒有錯。
事後,卡耐基十分疑惑不解,不知朋友為何要偏袒那位先生。
朋友笑笑說道: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在閱讀文學資料中也不例外。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的理解都按原著的意思去解讀。
與其一直與別人爭論解讀的對錯,不如接納別人的不同,給別人一個台階。
這樣既尊重了別人,也顯得自己有修養。”
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我們雖然觀點不同,但是彼此尊重。
就像康德說的那樣:
“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見過世面的人,不會以自己的意志凌駕於別人之上,能夠接納別人的不同,尊重別人的不同。
知深淺
生活除了好事,還有各種壞事。除了富有,還有貧窮,有各種陰暗面。
有些家長會帶孩子去高檔場所遊玩,還會去貧苦山區轉一轉。
希望他們能看到這個世界不同的樣子。
對於成年人,也就是我們說的閱歷。
有位地鐵民警在網上分享過工作中的所見所聞:
他每天會見到形形色色的女性乘客,她們有著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在地鐵裡因為不同的事,和各色的對象發生爭執。
有粗布麻衣但虎視眈眈的大媽;
有身體孱弱氣得呼哧帶喘的小學女老師;
有丸子頭被抓垮哭哭啼啼的女學生;
也有自稱練過散打但始終不敢出手的出版社女編輯。
她們有的因為一點點小事就鬧到派出所,久久不能冷靜下來;當然也有很多淡定的,在會議室安靜地等待處理問題,然後心平氣和地做筆錄。
其實,遇事時的不同反應,就能看出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區別。
剝去物質的外衣,見世面本質的含義是“經不經事”。
它取決於你在社會上,對生活資料的積累,對事件本質的參悟。
有人遇事,能夠預見它的嚴重性或普遍性,然後進行簡單平靜的處置。
而有的人,則遇到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驚慌失措,庸人自擾。
知道生活深淺的人,其實就是眼界寬、格局大。
這個世界太大了,誰也沒有資格說自己領略過天地萬物。世面,也是見不完的。
但我們可以通過看眾生,去領悟這個世界。